相關標籤

Article

港府早於1960年代已經有意興建地下鐵路系統,以滿足人口增加及市民對交通來往各區的需要,但由於香港的地理環境、人口密度關係,除了改善道路網之外,地下鐵路系統是較理想的做法。隨著香港在1970年代城市化及大規模發展新市鎮,交通道路亦迅速發展,其中連繫社區的地下鐵路亦正式通車。 

香港地下鐵路系統於1967年9月首先由費爾文霍士及施偉拔顧問工程公司受政府委託進行研究後提出,並於1968年向立法局提交《香港集體運輸研究》,1970年再發表《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報告書出興建4條綫,3條位於九龍、1條位於港島,總長52.7公里。1972年,政府批准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的第一期,其後進行修正計劃,1975年正式興建。 

1979年9月30日,第一班香港地鐵列車由石硤尾站開往觀塘站衝破綵帶,為本港鐵路發展史揭新一頁。(圖片來源:Getty)
1979年9月30日,首班地鐵載客列車由石硤尾站開出,到達觀塘站時衝破綵帶。(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港鐵通車至今45年,無論建造背景、鐵路發展,以至收費方式等等,資料相當詳盡,版位有限,這裡簡單講述鐵路初期發展、收費系統、合併計劃及高鐵發展。 

【地鐵初期發展】 

蔡思行博士曾為中心撰文,他根據1972年恒生銀行編印《香港地產簡訊》內記載的地下鐵路「初步系統分期建築圖」,指出早期一些車站原名,例如「窩打老」(今油蔴地站)、「老虎岩」(今樂富站)、「海軍船塢」(今金鐘站)、「必打」(今中環站)、「上環街市」(今上環站)。此外,當年的「整個地底火車系統的分期建築圖」頗具前瞻性,例如港島綫由上環街市向西延伸至堅尼地的第九期路線,至2014年終於開通(港島西延線);第七期規劃鑽石山向南延伸至馬連拿(現尖東站)甚至跨海至林士站,後來成為港鐵屯馬綫的一部分。 

 

從昔日地鐵公司展示的工程規劃海報,可見中環站英文名稱原為「Chater Station」。
從昔日地鐵公司展示的工程規劃海報,可見中環站英文名稱原為「Chater Station」。(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整個地底火車系統的分期建築圖。(圖片來源:《香港地產簡訊》第14期)
整個地底火車系統的分期建築圖。(圖片來源:《香港地產簡訊》第14期)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1975年11月3日,地鐵修正早期系統中環至觀塘線路動工,鐵路全長15.6公里,共設有12個地下和三個架空車站,連接中環和九龍的主要住宅區和工業區,總費用56.6億元。1979年9月30日,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第一階段通車儀式在石硤尾舉行,由港督麥理浩主持,約1000名乘客陪同搭乘列車至觀塘站,再返回石硤尾站,歷時28分鐘。翌日,該線地鐵正式通車,提供來往觀塘站至石硤尾站的服務。  

1979年12月16日,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第二階段通車,往來石硤尾站至尖沙咀站、油麻地站及旺角站分別於22日及31日啟用。 

1980年2月12日 ,地鐵尖沙咀至中環段啟用,地鐵修正早期系統全線通車,是香港首條過海鐵路。  

1982年5月10日 ,地鐵荃灣線的荃灣至荔景段通車。17日,荔景至太子段投入服務,荃灣線全線通車。  
 
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線金鐘至柴灣段開放使用,翌年5月23日,上環站啟用,港島線全線通車。  

1978年,地下鐵路公司在尖沙咀清真寺旁興建尖沙咀站。(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1978年,地下鐵路公司在尖沙咀清真寺旁興建尖沙咀站。(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收費系統 - 儲值車票、智能卡】 

1980年,地下鐵路推出一種「多程車票」下,方便乘客無論排隊購票,多程車票分為10程及50程,但每款車珪只適用於相同車資的車程,例如1元車程、2.5元車程,因此欠缺彈性,難以普及。1981年,地鐵推出新款「儲值車票」,代這款「多程車票」。1984年,地鐵再改良儲值車票,採用多程儲值磁性車票,並與九鐵聯合發行,改名為「通用儲值票」。相對年長一輩的市民,都會對「儲值車票」相對熟悉,尤其當車票尚有儲值額,即使只餘下一毫,仍可以乘搭一程地鐵或九廣鐵路車程,使不少人特意儲起剩餘極低儲值額的車票,留待過海或較長途車程時使用。當票值為0元,乘客在出閘時,車票便會被閘機收回。 

1990年代初,地鐵公司研究制定新一代收費系統,儲值車票系統的安全性,確認使用非接觸式智能卡的技術。翌年,五大公共交通運輸機構合組新公司,負責非接觸式智能卡技術的開發及應用工作。1997年9月1日 ,「非接觸式」智能儲值卡-八達通卡及八達通電子收費系統面世,取代舊有的地鐵儲值車票。市民可於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以此付款,後來擴及購物等範圍。1999年1月2日,地鐵公司停用儲值車票,由八達通卡全面取代。 

1997年9月1日 ,「非接觸式」智能儲值卡-八達通卡及八達通電子收費系統面世,取代舊有的地鐵儲值車票。
1997年9月1日 ,八達通卡及八達通電子收費系統面世,取代舊有的地鐵儲值車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地鐵、九鐵合併】 

1970年代初,曾有顧問公司向政府提出建議,把九廣鐵路和新建的地下鐵路合併,但由於九廣鐵路以政府部門模式營運(1982年更成為法定公營機構),而且九廣鐵路與內地接壤,地域敏感,回歸前一直只聞樓梯響。 

2001年,政府邀請兩間鐵路公司就沙中線工程,提交營運、設計等建議,最後於2002年把營辦權批予九廣鐵路。基於成本效益考量,兩鐵再度研究合併的可能性。經過4年討論,兩鐵於2006年就合併事宜達成共識。《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亦記載,2007年12月2日,地鐵公司和九鐵合併,九鐵結束了97年的鐵路業務,並將其鐵路網絡交由地鐵公司管理及營運。地鐵公司將保留其英文名稱,而中文名則改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九鐵公司主要成為一間資產擁有公司,現時只僱用少數員工。 

007年12月2日,地鐵公司和九鐵正式合併。(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2007年12月2日,地鐵公司和九鐵正式合併。(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高鐵發展】 

1998年,政府委聘顧問進行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並於2000年2000年公布《鐵路發展策略 2000》,提及興建一條連接廣州,深圳與香港的區域快綫。區域快綫初步以紅磡為起點途經石硤尾至邊界,新界的部分亦提出其一在東面經粉嶺南;其二是在西面經錦上路,報告一更指若能把區域快線綫由紅磡延伸至港島中環,可進一步增加這條走廊的吸引力。 

2007年,政府決定採用全專用通道方案建設,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以配合連接國家高速鐵路網絡。香港段總站設於西鐵綫柯士甸站旁,並採用全隧道方式,穿過深圳河連接深圳的福田及深圳北站,再到達廣州石壁的廣州南站為終點。 

2010年1月27日,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動工,全長約26公里,由香港西九龍站開始,經過專用隧道直達深圳福田站連接全國高鐵網絡。2018年3月23日竣工並於同年9月23日正式投入服務,列車命名為港鐵「動感號」。 

高鐵香港段通車當日,大批市民在西九龍站等待乘搭首班列車。首班列車早上7時開出,18分鐘後抵達終點深圳北站。(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高鐵香港段通車當日,大批市民在西九龍站等待乘搭首班列車。首班列車早上7時開出,18分鐘後抵達終點深圳北站。(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資料來源:《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當代中國、港鐵、九廣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