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談起香港的特產,除了珍珠、茶葉和香木外,您還會想起什麽?實際上,香港的鹽業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並曾在本港的發展歷程中擔當相當重要的角色。

香港瀕臨沿海,三面環海而深受大洋之惠。港灣衆多,海岸線長的地理特徵亦使香港成為理想的鹽場。本地有記載的鹽業始於西漢,漢自元狩四(前119)年起,已於全國範圍內推行鹽鐵專賣,當時香港地區仍處於南越國治下。西漢元鼎六(前111)年,漢滅亡南越趙氏後,在番禺設置鹽官,將當時香港地區的鹽場納入其管轄範圍之內。漢祚傾覆後的三國吳甘露元(265)年,吳於南頭置司鹽校尉,監督東官場,香港地區屬其管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歸一,五胡亂華,而東晉偏安一隅。咸和六(331)年,晉分拆南海郡為二,其一為東官郡,下設寶安等六縣,香港地區即屬於寶安縣。至於包括香港地區鹽場在內的東官場,則歸東官司鹽都尉管轄。以下數百年間,香港鹽業的發展未見於冊。即是在屯門設鎮的唐代、以採珠聞名的南漢,均未見其在香港地區產鹽的記載。

直至宋代,香港的鹽業邁入了最盛期。北宋元豐元(1078)年前,宋廷就於大奚山(今大嶼山)設立了海南柵以產鹽。根據宋代王存等撰的《元豐九域志》,當時屬於廣東南路的東莞內有:「靜康、大寧、東莞三鹽場,海南、黃田、歸德三鹽柵。」可見海南在鄰近區域內的重要性。

除了大奚山,官富場也是宋代香港產鹽的重鎮。至遲南宋建炎元(1127)年至紹興三十一(1161)年,宋廷已在今日的九龍灣西北岸設官富場,管理鹽務,是為南宋時廣東十三個鹽場之一。今日觀塘(舊稱官塘)一名,就是脫胎於此。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靖康之難,宋室南渡,一時之間,對於地方的控制力轉趨薄弱,鞭長莫及,造成地方私鹽大盛。明代盧祥的《東莞縣志》就記載當時「在縣南大海中」的大奚山,其居民「不事農桑,不隸征徭,以魚鹽為生」。南宋紹興(1131-1162)年間,宋廷招降大奚山(今大嶼山)朱祐等人,選其少壯者編入摧鋒水軍,「立為外寨,差水軍使臣一員,彈壓官(一員)」,並放寬當地的漁鹽之禁。宋廷並升海南柵為海南場。

南宋隆興二年十一月十五日(1164年11月30日),廣東提舉茶鹽司以官富場鹽產微薄、位處僻遠,下令廢罷,併入疊福場(在今沙頭角東北)管理。淳熙十年五月二十九日(1183年6月20日),宋廷下令嚴禁大奚山販製私鹽。根據《宋會要》記載:「大奚山私鹽大盛」。至十二年二月十二日(1185年3月15日),宋廷又再下令廣東水軍統領、鹽司等嚴拿大奚山私鹽販賣。

持續的私鹽問題終於釀成大禍。南宋慶元三年閏六月(1197年7-8月),廣東提舉茶鹽司徐安國派員入大奚山緝拿私鹽,當地島民挾持副彈壓(武官的一種)高登,並推舉其為首領,聚眾起事,竟一度乘船攻至廣州城下。八月(9-10月),宋廷以錢之望任廣州知府,並調派福州延祥寨摧鋒水軍前往鎮壓,大殺島民。十月(11-12月),事遂平息。

私鹽既遭到掃蕩,但直至宋末,香港的官辦鹽場仍然運作。南宋咸淳十年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今東龍洲和西貢大廟灣)遊覽,並於北佛堂(今西貢大廟灣)鐫石紀念,為香港現存最早記有確切年代的刻石。
 

南宋咸淳十年六月十五日(1274 年7 月20 日),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今東龍洲和西貢大廟灣)遊覽,並於北佛堂(今西貢大廟灣)鐫石紀念,為香港最早記有確切年代的刻石,可見當時香港地區為鹽業的重要產地。
南宋咸淳十年六月十五日(1274 年7 月20 日),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今東龍洲和西貢大廟灣)遊覽,並於北佛堂(今西貢大廟灣)鐫石紀念,為香港最早記有確切年代的刻石,可見當時香港地區為鹽業的重要產地。


及至元明兩代,香港鹽場相繼被撤廢,並與鄰近地區的鹽場合併。元至元三十(1293)年,元廷罷除官富場,其鹽課冊籍附入黃田場(在今深圳寶安區);至明嘉靖二十一(1542)年,黃田場又併入東莞場。至是,香港的官鹽時代迎來了終焉。在官鹽撤併的同時,屯門的陶氏則憑著鹽業、農業大盛一時,財富堪與另一望族錦田鄧氏比肩。
 

宋應星《天工開物》作鹹第五卷-海水鹽,記載了明代中葉以前古代中國的製鹽技術。
宋應星《天工開物》作鹹第五卷-海水鹽,記載了明代中葉以前古代中國的製鹽技術。

 

宋應星《天工開物》作鹹第五卷-海滷煎煉,為古時普遍的製鹽技術之一。
宋應星《天工開物》作鹹第五卷-海滷煎煉,為古時普遍的製鹽技術之一。



此後,清初遷海復界,影響巨大,全縣撤廢,推測縣内鹽田均遭廢棄。及至清乾隆四十(1775)年至五十一(1786)年之間,廣東鹽課提舉司於元朗墟(今元朗舊墟)大王古廟豎立的〈鹽道禁革經紀碑〉中,記載當時自山貝河至后海灣間,沿岸均有官辦鹽田歲時更易,到了清代後期,香港鹽業日漸衰退,僅餘屯門、大澳等地尚有鹽田集中,大埔、沙頭角散見小規模產鹽。其他地方的鹽業則步向沒落,鹽田荒廢、改為魚塘、田地或房屋。

香港鹽業雖已式微,但我們仍可從今日尚存的地名中,略窺鹽業對香港的影響。大澳鹽田、沙頭角鹽寮下、沙頭角公路與鹿頸路交界的鹽灶下、大埔鹽田仔、西貢鹽田仔、西貢鹽田、青衣鹽田角等,訴説著香港昔日與鹽業的淵源。希望大家下次煮飯落鹽時,記得鹽當中的香港故事:
 

東官濱海鹽勝雪 萬里波濤大嶼山
南國天邊存古魄 風藏漢宋九龍灣

 

 

作者:蔡兆浚(高級編輯)
上載日期:2021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