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在1980年代,香港曾經有一個規模細小的政府部門,名為常務科,在中英談判至起草《基本法》期間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首長為常務司。常務科的工作內容機密,市民對其運作頗為陌生。由於常務科主責處理「九七回歸」有關的事宜,故常務司又被稱為「一九九七司」(英文報章稱為 Mr 1997),就讓我們回顧一下常務科的發展。
 

規模細小 任重道遠

1982年9月,隨着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問北京,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正式展開。同年11月,港府設立常務科,時任保安司戴宏志(Lewis Davies)獲調任為首位常務司,為布政司署司級政務官的職位,負責整理與中英談判有關的資料,以協助港督及布政司處理香港前途會談的工作。在中英談判期間,港督尤德也經常親自到常務科批閱電文,可見此部門的重要。

常務科成立之初,可說是「一人辦事處」,基本上所有工作都由戴宏志親自處理。隨著中英會談的工作日益繁重, 港府在1984年起逐步增加職員,以協助其處理職務。1984年2月,港府任命貿易署副署長陳祖澤出任副常務司,另設助理常務司、高級政務主任和政務主任級別等職位。不少為人熟悉的港府官員都曾在常務科工作,例如曾蔭權、吳榮奎、黎慶寧等。

陳祖澤在一次專訪中提到,在他的公務員生涯中,要數最艱苦、但最有滿足感的就是擔任副常務司的日子。當時中英談判進行得如火如荼,他和同事每天須工作20小時,細閱堆積如山的電報和報告、會見不同界別人士和擬備大量資料文件。此外,常務科須與港府各決策科和部門聯繫,不時向他們索取資料。當《中英聯合聲明》在1984年9月26日完成草簽,直至12月19日正式簽署期間,中英雙方每天都在北京開會,常務科的工作更加緊湊。對於這段期間的工作經歷,陳祖澤多年後仍然記憶猶新。

「我們在早上八時左右開始工作,收取前一晚至當日早上從倫敦(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傳送過來的電報,這些電報也同時傳送到身在北京的談判團。我們要在短短兩個小時內閱讀電文,提出意見,然後在早上十時談判重開前把回覆發送到北京。談判一直進行至下午六時,而滙報談判內容的電報會由晚上七時半或八時開始,點點滴滴地傳送回香港,直至深夜。」

由於時差關係,陳祖澤和他的同事經常要通宵達旦地工作:「我們要閱讀所有報告、電報和索取資料的要求,還要在倫敦那邊的人下班前作出回覆和提出意見。我們要撰寫電文,直至凌晨三時。凌晨四時左右才能回家,洗個澡便睡覺。早上七時左右又要起床,返回辦公室。其間,腎上腺素源源流動。但我們知道事關重要,必須全力以赴。」
 

過渡期間 身兼重任

中英談判結束後,《中英聯合聲明》於1985年5月27日正式生效,常務科的職能也出現轉變。除了統籌各政府部門的過渡工作外,還須協助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和中英土地委員會的運作,並與小組成員保持密切聯繫,以確保香港在1997年順利過渡。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和中英土地委員會都是按照《中英聯合聲明》成立,其中副常務司陳祖澤為後者的英方成員。當中英雙方代表舉行會議期間,如有需要,常務科須為兩個組織的英方官員搜集和提供資料,以便起草建議時能有所依據。

常務科原定運作至1997年6月,即香港回歸祖國前,但隨着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在1988年7月1日於香港設立常駐辦事處,港府和英方成員的溝通較此前方便。1989年9月,《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即將完成,常務科的工作進一步減少,港府決定在翌年4月1月,將常務科併入憲制事務科,由後者負責餘下的工作,完成常務科短暫而重要的歷史使命。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常務科除了統籌各政府部門的過渡工作外,還須協助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和中英土地委員會的運作。圖為1985年6月17日《華僑日報》對常務科職能的報導。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常務科除了統籌各政府部門的過渡工作外,還須協助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和中英土地委員會的運作。圖為1985年6月17日《華僑日報》對常務科職能的報導。
1989年11月,港府決定把常務科與憲制事務科合併,圖為《華僑日報》在1989年11月23日的報導。
1989年11月,港府決定把常務科與憲制事務科合併,圖為《華僑日報》在1989年11月23日的報導。


 

 

 

上載日期:2023年11月10日
作者:黃柱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