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筆者是「八十後」,中學時代的中史和世史科都沒有香港史,對於1941年歷時十八天的香港保衛戰和其後黑暗的三年零八個月,只有耳聞。近年,特區政府和學界重新加強中國歷史科和香港歷史的教育和連繫。教育局更於去年起開展「中國抗日戰爭歷史教育」系列活動,適逢今年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80周年,我們更有理由重新回顧港人如何同仇敵愾參與抗戰,以及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至1945年抗戰勝利期間所作出的貢獻,相信這能為抗日戰爭和香港歷史的普及教育,提供有益的索引。

筆者中學年代,流行說「八年抗戰」,這是以1937年7月7日「七七蘆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開始計算。然而,我們不應忘記東三省、華北和上海等地早在1931年9月18日起已經開始的武裝抗日烽火,因此現時一般稱近代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為「十四年抗戰」。香港在「十四年抗戰」中到底作出了甚麼貢獻呢?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港人主要在抗日宣傳輿論和籌款支援內地受戰事影響的同胞上出力。

1931年9月23日,香港各界舉行集會悼念在「九一八」事變中殉難的同胞,商舖、社團更下半旗致哀。日本僑商在灣仔山川商店前嘲諷在場華人為「亡國人」,更毆斃當中一名華人,引發多日騷動,共造成6死25傷。1932年2月,施正信、馮慶友共20餘人組成香港醫療救護隊,前往上海救治「一.二八」事變(又稱一.二八淞滬抗戰)的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抗日傷兵。2月10日,東華醫院舉行籌款集會,受戰爭影響的上海難民,更於翌日將籌得的港幣33,000元匯款至上海。1934年2月6日,香港首部抗日愛國題材電影《戰地歸來》公映。電影由國聯公司出品,黃岱導演,胡小天改編自霍然的舞台劇《不堪重睹舊征袍》,胡藝星、黃曼梨、吳楚帆主演。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香港中華醫學會(今香港醫學會)組成醫療護理隊遠赴上海,協助救援傷兵。此為香港醫療護理隊開赴上海前的合照。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香港中華醫學會(今香港醫學會)組成醫療護理隊遠赴上海,協助救援傷兵。此為香港醫療護理隊開赴上海前的合照。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香港支援抗日的行動進入新的階段。1937年7月31日,包括華商總會、東華三院、中華廠商會在內的各大社團,組織華北兵災籌款聯席會議,為受「七七事變」以來兵災影響的內地民眾籌款。同年9月,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香港分會成立,響應國民政府呼籲,發行救國公債,由周壽臣爵士擔任主任委員。截至翌年2 月,該分會共籌得港幣535萬元作為抗戰經費。

1937年11月,由華南電影界賑災會組織、全港影藝人積極參與的粵語抗戰電影《最後關頭》完成拍攝,其全套子母片於翌年1 月3 日捐贈予華人賑災會發行,為全國賑濟募捐。華南電影界賑災會由林坤山及鄺山夏發起,並由全球、南粵、大觀、南洋、合眾和啟明六家電影公司組成,拍攝抗戰愛國電影以籌募救國款項。

1938年3月,香港保羅牌電池的廣告,呼籲國民購買國債和使用國貨。
1938年3月,香港保羅牌電池的廣告,呼籲國民購買國債和使用國貨。

1938年8月10日,由全港各界賑濟華南難民會督辦的「八一三」紀念日獻金活動開始,香港華商總會和12 間銀行分設獻金台和獻金箱,至19 日結束,共籌得救國捐款港幣20多萬元。

另一方面,自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香港對支援祖國持續抗戰,在物資供應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37年9月5日,日本宣布除了香港、澳門和廣州灣三處分屬英國、葡萄牙和法國的領地或租借地外,全面封鎖中國北至秦皇島、南至印度支那北部的海岸線,實行禁運措施。當時中國在沿海城市的工廠幾乎盡失,軍用物資全靠外國的進口供應。澳門和廣州灣港口細小,無法將大量軍用物資運往內地。因此,香港實際成為祖國從外輸入軍用物資的唯一渠道。

1937年8月17日,九廣鐵路和粵漢鐵路連接工程完成,成為祖國從香港輸入軍用物資的大動脈。日本看到這樣的情況,向署任港督史美表示,如果英國容許大量武器炮彈,尤其是防空的高射炮由香港運往內地,日軍將會炸毀九廣鐵路華段。然而,史美沒有答應對華實施軍事禁運。

1938年2月至10月計算,從香港經由九廣鐵路轉運至華中、華東沿海和西南地區主要戰區的各類軍用物資達13 萬噸,包括炸彈、飛機及飛機零件、機槍、雷管、安全導火線、TNT 炸藥、高射炮、野戰炮、魚雷、探射燈與防毒面具等。10月12日廣州淪陷,這項以鐵路運輸物資支援祖國抗戰的行動才被迫終止,但這為祖國爭取了至關重要的時間,同年12月滇緬公路建成,祖國可以繼續不斷向外輸入物資,支持抗戰的繼續進行。

1938年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於香港合照:(左起)愛潑斯坦、鄧文釗、廖夢醒、宋慶齡、司徒永覺夫人、香港大學歷史系傅朗思教授及廖承志。
1938年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於香港合照:(左起)愛潑斯坦、鄧文釗、廖夢醒、宋慶齡、司徒永覺夫人、香港大學歷史系傅朗思教授及廖承志。

除了物資上,振奮海內外人心支援中國持續抗戰亦至關重要。1938年6月14日,孫中山先生夫人宋慶齡在香港創立「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並擔任主席,國民政府主理財政的宋子文任會長。香港醫務總監司徒永覺(Percy Selwyn Selwyn-Clarke)夫人為名譽書記。中國國民黨左派元老廖仲愷女兒廖夢醒、國民黨右派元老胡漢民女兒胡木蘭,以及中國共產黨八路軍駐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都在保盟工作服務,反映保盟以團結國際友人和海外華僑支援中國抗戰為目的。保盟成立首年,便成功募集了港幣25萬元的捐款和物資,運往內地支援抗戰。

1941年5月,宋慶齡發起「一碗飯運動」,邀請香港各酒樓東主參加,售賣飯券,每張港幣兩元,以救助內地的傷兵難民同胞。7月1日,保盟在英京酒家舉行該運動的開幕禮,大會主持、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羅文錦在場讀出時任港督羅富國爵士的支持函︰「香港人士,對於不列顛之浩劫,前曾作慷慨之捐輸,現值『一碗飯運動』在此推行,固知香港之華人,將利用此機緣,以援助其祖國在苦難中之同胞也。」英國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歷來忌諱香港華人對中國的愛國心,但值當時抗日戰爭的浩劫和日本侵略對英國的威脅,港英政府對香港華人愛國之舉,也表示讚賞同情。維時兩個月的「一碗飯運動」取得成功,共籌得港幣22,000元的善款,對黃河流域的祖國難民進行救濟。

1941年8月「一碗飯運動」的宣傳海報,顯示當時的港督羅富國亦贊助保衛中國同盟這項活動。
1941年8月「一碗飯運動」的宣傳海報,顯示當時的港督羅富國亦贊助保衛中國同盟這項活動。
以陳憲錡畫作為主題的保衛中國同盟海報。陳憲錡於1939年與南下的中國漫畫家合作,在香港舉辦畫展,宣傳抗日,引起國際對中國戰事的同情。
以陳憲錡畫作為主題的保衛中國同盟海報。陳憲錡於1939年與南下的中國漫畫家合作,在香港舉辦畫展,宣傳抗日,引起國際對中國戰事的同情。

1941年12月8日早上,日軍越過深圳河入侵香港,爆發歷時十八天的香港保衛戰。25日港督楊慕琦爵士向日軍投降,開始了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這段香港直接抗日的歷史,當中又有甚麼動人心扉的故事?以下分享當中三個最觸動人心的故事︰

「秘密大營救」︰香港淪陷前,大量積極抗日的文化人士從內地移居香港。日軍佔領香港後,威脅到這班愛國文化人的性命安全。周恩來以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名義電告廖承志︰「由於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倒退政策,許多重要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留香港。他們是我國文化界的精華,要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們搶救出來,轉移到後方安全地方。」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小鬼」隊員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小鬼」隊員。

中共地方黨組織和東江游擊隊隨即策動周密的計劃,於1942年初展開大規模的秘密營救行動。文化人在精密保護下,分批從日軍嚴密封鎖的港九新界地區轉移至游擊隊控制的安全地帶。這次行動中,民主人士、文化人士、知識青年及家屬約800餘人脫險,當中包括何香凝、柳亞子、梁漱溟、鄒韜奮、茅盾、胡繩、千家駒、黎澍、范長江、喬冠華、夏衍、胡風等知名人士。一些國民黨人士、英軍官兵和國外僑民亦在營救行動中成功逃離香港。

東江縱隊隊員曾使用的步槍刺刀及鏞刀。
東江縱隊隊員曾使用的步槍刺刀及鏞刀。

值得一提的是,何香凝是廖仲愷夫人,柳亞子曾任孫中山秘書,如果被日軍逮捕,不免成為汪精衛為政權的擺設。然而,何柳二人年紀大,不能走東西兩線的山路,只能經水路逃離香港。何柳二人和家人先在銅鑼灣避風塘駁艇上暫避,至1942年1月轉往長洲,再搭帆船經東北水域前往海豐。途中無風,被迫在西貢糧船洲一帶漂流五天,斷水斷糧,幸得游擊隊聞訊前往解救,最終成功送往海豐。何香凝感觸寫下《香港淪陷回粵東途中感懷》一詩曰︰「水盡糧空渡海豐,敢將勇氣抗時窮,時窮見節吾儕責,即死還留後世風。」

拯救盟軍戰俘︰1942 年2 月,港九大隊在新界西貢黃毛應村成立,原香港淘化大同罐頭廠工人蔡國樑任大隊長,原香港青年知識分子陳達明任政委。這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以香港本地農民、漁民、工人和知識青年為主體,後來發展至近千人,是香港淪陷期間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終堅持抗戰的武裝力量。港九大隊自成立至1945年初,拯救了約100多名英、美飛行員,送往中國內地。

香港大學教授賴廉士(前排中)與香港大學醫學院師生合照,攝於1941年。1942年,賴廉士在東江縱隊的協助下,從深水埗的日軍戰俘營逃至中國內地。同年,他成立英軍服務團,協助營救在中國內地的英國軍民,兼參與盟軍的抗日情報工作。
香港大學教授賴廉士(前排中)與香港大學醫學院師生合照,攝於1941年。1942年,賴廉士在東江縱隊的協助下,從深水埗的日軍戰俘營逃至中國內地。同年,他成立英軍服務團,協助營救在中國內地的英國軍民,兼參與盟軍的抗日情報工作。
美國援華志願軍(即「飛虎隊」)克爾中尉,在香港執行轟炸任務時座機被日軍擊落,幸獲東江縱隊戰士營救。圖為東江縱隊曾生司令(中)為克爾中尉(左)送行。
美國援華志願軍(即「飛虎隊」)克爾中尉,在香港執行轟炸任務時座機被日軍擊落,幸獲東江縱隊戰士營救。圖為東江縱隊曾生司令(中)為克爾中尉(左)送行。

1944年2月11日,中美空軍混合團克爾中尉在指揮轟炸啟德機場時座機中彈,跳傘降落在機場北面觀音山。其後,港九大隊突破日軍重重包圍,將其護送到西貢大浪西村港九大隊基地,然後轉移到大鵬半島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

港九大隊抗日功績︰1944年是港九大隊抗擊日軍的高峰年。年初,港九大隊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原名劉錦進)帶隊偷襲啟德機場,炸毀油庫及一架飛機,日軍即從港九大隊根據地西貢回防九龍市區。4月21日,港九大隊市區中隊成功炸毀位於九龍窩打老道、鄰近日軍九龍地區憲兵隊本部的四號鐵路橋,被稱為「四月春雷」或「四月大行動」。同月,日軍作出報復,動員2,600 多人、戰艦炮艇40多艘和飛機四架,大規模掃蕩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的據點,歷時21 天,但未能發現游擊隊蹤跡。其間,大嶼山寶蓮禪寺第二任住持筏可法師(1893-1972)掩護在寺內養病的港九大隊副大隊長魯風,筏可法師將魯風偽裝成僧人,隨數百名僧尼和居士在佛殿內聽其講經,使魯風未被日軍發現。事後,筏可被日軍毒打折磨盤問而拒絕泄漏任何消息。

筏可法師(來源:寶蓮禪寺網站)
筏可法師。(來源:寶蓮禪寺網站)

除了筏可法師,不少新界鄉民亦因掩護游擊隊犧牲。1944年9月,日軍沙頭角憲兵部拘捕約60名蓮麻坑村民,指控他們協助游擊隊盜取蓮麻坑礦山的炸藥,村民葉天送及礦工葉生被酷刑折磨至死。同月,九龍地區憲兵隊台籍翻譯林台宜在西貢被游擊隊俘虜。日本憲兵隊因此大規模搜查西貢大藍湖、界咸、蠔涌、大洞及南圍等村莊,不少村民因此被捕,部分人更被虐打至死。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了港九大隊的抗日功績︰「港九大隊共計斃傷日軍100餘名,斃傷漢奸、偽警及敵方間諜等70餘名,俘虜、受降日偽軍600餘名;擊沉日軍船隻四艘,炸毀日軍飛機一架;繳獲長短槍支550餘支,機槍60餘挺,炮六門,車船40餘輛,以及大批彈藥。港九大隊參與營救盟軍飛行員,並且多次協助盟軍獲取日軍情報。日佔期間,港九大隊有115名烈士為保衛香港而犧牲。」

東江縱隊於1944年12月12日發表「為挽救廣東更加嚴重的局勢緊急宣言」號召各抗日黨派、各階層人民團結一致,堅決對敵軍作戰,以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
東江縱隊於1944年12月12日發表「為挽救廣東更加嚴重的局勢緊急宣言」號召各抗日黨派、各階層人民團結一致,堅決對敵軍作戰,以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盟軍投降。9月28日,港九大隊發表撤出香港的宣言,提醒了我們今天所享受的和平生活得來不易︰「我港九人民對於祖國是無限忠誠的,對於敵人是極端仇恨的。三年多的日子,他們雖飽受日寇的屠殺與迫害十分慘重,但他們對於我隊的幫助與支持卻有加無已,他們的鬥爭實在是可歌可泣的。……今天,我們撤退了,但我們的心卻是永遠不會離開你們的。」事實上,英國重新佔領香港,力量卻不足以維持香港各地的社會治安,所以東江縱隊特別有隊員以個人身分參加港英政府組織的四個自衛隊,當中西貢自衛隊由張興任隊長,直至1946年9月,港府在各區重新建立警署,才告解散。

1947年4月12日,英軍李芝上將頒贈「忠勇誠愛」的錦旗予抗戰時期支持抗敵工作的西貢鄉民。
1947年4月12日,英軍李芝上將頒贈「忠勇誠愛」的錦旗予抗戰時期支持抗敵工作的西貢鄉民。

1989年1月,西貢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落成,向港九游擊隊的烈士致敬,碑記最後寫道︰「一九九七年恢復主權。香港和平發展,穩定繁榮,先烈九泉有知,皆含笑焉。」2020年9月1日,該紀念碑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是香港紀念抗日戰爭歷史的重要地標之一。

 

 

 

(註:上述相片分別攝於香港海防博物館之「抗日英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文物展」展覽(2013年)及「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展覽(2016年))

本文已在2022年9月16、20、22、28日率先於《文匯報》連載刊登。

作者:蔡思行(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