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我家附近的上水鄉廖氏最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新丁點燈儀式,逢其盛會,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上水鄉的古代歷史。

廖氏雖然不是最早落戶上水鄉的氏族,卻在當地有較大的影響力。根據《上水廖氏月友公家譜》,自元至正十年(1350年),廖仲傑「由(福建)汀州遷廣東東莞之南」,「初住屯門,再住福田,三住雙魚境內」,最後定居於鳳水鄉(今上水鄉)雙魚一帶,成為今日上水廖氏的一世祖。
 

今日的梧桐河一帶望向龍躍頭方向。遠處是正在興建中的山麗苑,其旁邊即是龍躍頭,其後的山脈即是龍山。
今日的梧桐河一帶望向龍躍頭方向。遠處是正在興建中的山麗苑,其旁邊即是龍躍頭,其後的山脈即是龍山。


隨著廖氏子孫繁衍,廖氏族人亦逐漸散居上水、丙崗、嶺下、隔田等各處。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上水廖氏七世祖廖南沙、八世祖廖君濊,深諳風水,集合族人,於梧桐河、雙魚河之間建村(今圍內村),聚族同居,以守望相助,後漸漸發展為今日的上水鄉,現時共有圍內村、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等合共九條村落。

顧名思義,上水圍的「圍」字指的是圍牆。那上水圍的圍牆又是建於何時的呢?明清鼎革交會之際,饑荒頻繁,盜寇四起,地方不靖,今日香港地區所處的新安縣亦不例外。明崇禎十三年至十七年(1640-1644年)在任的新安知縣周希曜就指出,當時新安縣內的村落之間,為爭奪墟市、田地,械鬥頻繁,以至「殺人焚市」、「聚眾操戈,掠財殺命」。

除了村落械鬥外,流寇亦是新安縣的一大威脅。海上有李魁奇、劉香等巨寇縱橫一時,陸上則有綿花王、陳耀等山賊頻頻進犯。先是明崇禎十四年十一月(1641年12月),惠州銀瓶嘴山賊綿花王寇掠龍躍頭鄉。新安知縣周希曜發官軍進剿,擒賊首綿花王等30餘人,斬首300餘級。明清之際,李萬榮等落草為寇的南明遺臣亦長期為禍本地。
 

始建於順治四年(1647年)的上水圍圍門。
始建於順治四年(1647年)的上水圍圍門。


在危機重重下,清順治三年九月(1646年10-11月),上水廖氏開始修築上水圍,歷一年竣工,並分為四斗,「比廬而列居」。同年,惠州山賊陳耀寇掠新田、九龍、官富等地,而圍攻龍躍頭鄉(老圍)九日,亦未得逞。陳耀所寇掠之地域廣汎,「村村剳營,處處是賊」,惟未見上水廖氏受害,或許是新建的圍牆之惠吧。

清順治四年三月(1647年4-5月),南明參將李萬榮奉永曆年號,佔據九龍寨東南、鯉魚門北端雞婆山(今魔鬼山),阻截出入海道的商船,勒索通行費。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始為清總兵黃應傑圍困於大鵬山而降清。在這期間,新安縣又經常發生饑荒。順治五年(1648年),新安縣發生嚴重饑荒,每斗米售銀一両二錢,同時又爆發疫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盜竊頻生。據《粉嶺龍躍頭溫(鄧)氏族譜》記載,當時:「路中多伏要之賊,親朋無探訪之行。故田日荒而牛日少,所以戊子之年,榖貴於玉,人死於途……百凡需物,俱大異常。」順治十年(1653年),新安縣再次發生饑荒,每斗米售銀八錢,餓死者眾。

距離上水鄉不遠,於明清之際常常成爲海盜、山賊目標的粉嶺龍躍頭(老圍)。
距離上水鄉不遠,於明清之際常常成爲海盜、山賊目標的粉嶺龍躍頭(老圍)。


康熙元年三月(1662年4-5月),清廷實施沿海遷界30至50里,並派遣總鎮曹志領兵驅散沿海居民遷往內陸,沿海地區大多夷為平地,無人居住,是為初遷。康熙三年三月(1664年3-4月)清廷執行再遷,下令民眾向內陸地區遷移30里,並在界外拆毀民居、築墩豎柵、重兵嚴守,不准居住、耕種、捕魚,凡越界者立斬。廖氏舉族棄村内遷,「我鳳水亦與其中,以致流離失所,不勝其悲」。

康熙七年正月(1668年2-3月),廣東巡撫王來任先後向清廷上《展界復鄉疏》和《展界復鄉遺疏》,陳述遷界弊病,並請求復界,不果。同年十月 (1668年11-12月) ,兩廣總督周有德勘復邊界,奏請清廷准許居民返回原居地生活,但不得出海。直至康熙八年正月 (1669年2-3月),清廷接受周王二人建議,敕准復界,惟海禁令持續。香港地區原被迫遷的居民始得回鄉復業,包括上水居民在內的原新安縣居民「踴躍而歸,如獲再生」。

為紀念周王二人復界有功的恩德,上水廖氏、龍躍頭鄧氏、河上鄉侯氏、泰坑文氏四個宗族在康熙二十年左右(約1681年)於今日的石湖墟建周王二公書院,又稱報德祠,可惜該書院毀於1955年的石湖墟大火中,原址今已不存。

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之後,上水廖氏、河上鄉侯氏、龍躍頭鄧氏共建天岡墟(今上水一帶)。這也是上水第一次有墟市的記載。根據康熙《新安縣志》,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今日的香港地區之內已有大橋墩墟、天岡墟(在今上水一帶)、大步頭墟三個墟市。而根據嘉慶《新安縣志》,至嘉慶二十四年 (1819年),香港地區已有圓朗墟、石湖墟(由天岡墟遷移,在今上水)、大步墟、長洲墟四個墟市。在縣志的記載中,可以窺見上水在古代就已經作為貿易中心而繁榮興盛。

透過實地考察,我在欣賞今日美景的同時,發掘出家園的一段段故事,閑發對古人之幽思,更覺前人耕耘之艱難,今日舒適生活的得來不易,倍添我對吾鄉吾土的珍惜愛護:


木棉樹下木棉花 萬紫千紅見妙霞
雙魚河邊長錦繡 梧桐倚伴鳳南家

 

 

作者:蔡兆浚(高級編輯)
上載日期:2021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