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潘耀明

潘耀明,筆名彥火、艾火等。福建省南安縣人。先後任職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編輯、香港中華版權代理公司董事經理(受中國國家版權局委託成立的)、南粵出版社總編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金庸創辦)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明報出版社/明窗出版社/明文出版社總編輯兼總經理、《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現職香港文學舘舘長、文學雜誌《香港作家》社長、《文綜》社長兼總編輯。

Article

劉蜀永

劉蜀永教授現任香港地方志中心副總編輯及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

出生於中國四川省,香港史專家。1966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1982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外關係史研究室副主任、香港史課題負責人。2005年9月至今,通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赴港工作,歷任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榮譽教授、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等職。

Article

趙雨樂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專攻東洋史學),現任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一帶一路文化鑒識專業協會主席。以家族古月堂收藏之故,對古今地方掌故、書畫、陶瓷、金石、銘刻,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

趙在校教授「中國文化、歷史與旅遊」、「中國中古史」、「中國近世史」、「香港史」、「歷代散文」、「史學方法」諸學科,並積極參與社會各類研討會、講座及傳媒專訪,提供精闢的學者意見。

Article

鄒興華

鄒興華現職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考古)。自1985年起加入香港政府任職博物館館長職系之後,鄒興華長期從事香港和鄰近地區的考古、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鄒興華為1983年香港大學文學士,1988年倫敦大學考古學院田野考古學碩士。於古物古蹟辦事處任職期間,曾主持150多項香港境內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包括1996-1998年的第二次香港考古遺址普查。1997年主持的馬灣東灣仔遺址發掘,更獲選為1997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自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後,鄒興華轉而從事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曾任職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並主持第一次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編製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編製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香港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聯合國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等工作。

Article

詹志勇

詹志勇教授,榮譽勳章、太平紳士。現為香港教育大學研究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榮休講座教授;香港大學名譽教授;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名譽教授。曾任香港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柏立基學院院長;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香港大學地理系系主任。

在香港大學一級榮譽學士畢業後,憑英聯邦獎學金負笈英國留學,於雷丁大學 (University of Reading) 取得博士學位,專研農業土壤科學。赴科羅拉多大學取得美國地質局水文學文憑。國際樹木學會會員、英國專業土壤師學會會員;英國樹藝學會院士;英國特許科學家;香港規劃師學會榮譽會員。

跨學科研究範圍包括:城市生態、城市森林系統、城市樹木風險、城市綠化及公園管理、古樹自然暨文化遺產、城市土壤、城市水文、城市微型氣候、氣候變化影響和緩解、熱舒適度、室內空氣質量、屋頂及垂直綠化、城市綠和藍基礎設施、城市自然保育、城市生態規劃。

Article

葉月瑜

葉月瑜教授在台灣土生土長,是資深的亞洲電影研究專家。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南加大深造,接受紮實的電影研究訓練。取得博士後曾短暫於台灣任教,隨後受聘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並在港定居。她曾在哈佛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及國立台灣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曾經是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訪問研究員。她對於華語電影、電影史以及亞洲電影工業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影史部分的著作包括:《華語電影工業:方法與歷史的新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走出上海—早期電影的另類景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Early Film Culture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Republican China: Kaleidoscopic Histories (密西根大學出版社,2018)。她曾兩度獲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香港早期電影映演史調查計畫。

Article

黃紹倫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校董、香港大學榮休社會學講座教授、香港人文社會硏究所名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

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亞洲硏究中心主任、及社會學系系主任。

黃教授先後取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專注企業家精神、商業網絡、家族企業、移民現象、社會指標、以及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等研究。

黃教授於1998年獲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於2000年獲頒銅紫荊勳章、以及於2007年獲頒銀紫荊勳章。

Article

陳蒨

陳蒨,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現任香港樹仁大學學術副校長、社會學教授。

研究領域涉及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及新加坡,領域包括文化遺產、集體回憶與身份認同、宗教與旅遊、和家庭與宗族。

近年主要的著作
Chan, S. C. 2019. “Tea cafes and Hong Kong Identity: Food Cultureand Hybridity.“ China Information. 33(3):311-328.
陳蒨,2015. 潮籍盂蘭勝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回憶與身份認同。香港:中華書局。

Chan, S. C. and G. Lang. 2015. Building Temples in China: Memories,Tourism and Identities (Routledge),Chan, S. C. 2011.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Place-making in Taiwan andChina. China Quarterly 206 (June): 372-390.

Article

陳弘毅

陳弘毅教授在1980年於香港大學取得法律學士學位,在1981年於香港大學完成法學專業證書課程。1982年,陳教授取得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學位。陳教授於1984取得香港律師資格,同年成為香港大學法律系講師,並於1993-1996年任香港大學法律系主任,於1996-2002年任法律學院院長。

陳教授被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澳門大學,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及廣東財經大學授予 “客座教授”稱號。 陳教授同時為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

除了在學術上卓越的成就,陳教授熱忱參與公共事務。陳教授於2002-2008期間擔任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委員,2008-2009期間擔任公務員離職就業檢討委員會委員,2005-2012期間擔任香港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考慮到陳教授的社會貢獻,香港政府於2002年任命陳教授為太平紳士,2010年授予陳教授銀紫荊星章。陳教授自1997年起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基本法委員會是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而建立的咨詢性機構,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基本法》的解釋等法律問題提供意見。

Article

梁操雅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山東曲阜中國教師博物館榮譽館員、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香港海事博物館教育顧問小組成員;曾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嘉許為推動本地文化的傑出人士,專責本地教育發展及文化承傳的研究工作;並於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課程發展處、香港教育大學等機構擔任要職,又應香港歷史博物館、廣華醫院及嶺南大學香港地方志辦公室、教育署等機構邀請專責統籌「新九龍及新界研究項目」、「荃灣、葵涌及青衣等地區研究項目」、「尖沙咀、油麻地地區研究項目」、「旺角與重慶大廈」、「廣華醫院及油麻地︰歷史與文化的承傳教學資源」、「廣州考察教學計劃」等計劃項目的研究及編著工作。

梁博士主要研究範圍包括香港史、本地歷史與文化、教育與承傳、課程與評核制度、口述歷史、實地考察探究等,近年著作有《香港考評文化的承與變—從強調篩選到反映能力》、《匠人、匠心、匠情繫紅磡 – 承傳與變易》、《從廣州到香港︰真光流金歲月的口述故事》、《教育與承傳︰歷史文化的視角》、《教育與承傳 (二) – 南來諸校的口述故事》、《實地考察探究︰理論與實踐》、《香港歷史散步》、《葵青 - 舊貌新顏‧傳承與突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