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大埔古稱「大步」,曾經是珍珠(南漢)和陶瓷(明清)的重要產地。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自南漢設立媚川都開始,大步海的官方採珠歷史超過一千年。《元史》〈食貨志·歲課〉甚至記載:「珠……採之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可見大步海作為重要珍珠產地,具有全國性的知名度。自宋代開始,從事漁農和碗窯製瓷的聚落亦在今日大埔一帶逐漸形成。明代大步海採珠式微,「大步」之名又漸不聞於世。

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
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


清初海氛不靖,朝廷不惜遷海復界,生靈塗炭。大埔在此期間則成為了海防要地。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八<兵刑志·墩堡>,康熙七年(1668)時,清廷設置了大埔頭墩臺一座,安兵30名,後又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改為大埔頭汛。

滄海桑田,雖然明清之際大埔的發展一度沉寂,但在復界以後,大埔又因其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條件,一變為香港發展較早的商業墟市。據新安縣衙門立於光緒十八年(1892)的碑刻《大埔示諭》記載,康熙十一年(1672),龍躍頭鄧氏建立大步頭墟(今大埔舊墟)。而根據康熙《新安縣志》記載,大步頭墟更名列香港最早期的三個墟市之一,其餘兩個分別是為在今日元朗河口西岸的大橋墩墟(康熙八年遷至圓朗墟)和天岡墟(在今上水天光莆,後遷至石湖墟)。

可知,「大步」一名歷史悠久,更是古代香港的代表性地名之一。

大埔的地名來源説法有二:
一、據黃佩佳《香港新界風土名勝大觀》記載,「當地土人稱:往昔該地為大森林,人迹罕至,行者大步而過,故有是稱。」清代中葉,大埔有碼頭建成,曾有人易名之為「大埗」。直至光緒年間,漸改稱為「大埔」。今人漸不採大步而過之説。

二、據地理書《水經注》,「步即水渚也」,「步」指「埗」,亦通浦、津等,可解作水邊的地方、碼頭。大步,即大碼頭之意。大步之稱,在文獻上最早出現於元大德八年(1304)《南海志》卷第七〈寶貝〉〈珠〉所記的「大步海」,被記載為東莞縣内出產鴉螺珍珠的海域。而作為地名的「大步」,則要至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粵大記》所附〈廣東沿海圖〉中記錄的「大步頭」(今大埔頭)。始自南漢的大規模採珠、以及明清時期興盛的碗窯業,均產生大量水路運輸需求,須使用大船運送人員貨物來往。大步海沿岸皆是淺灘,只有大埔滘較為水深。而相對於附近只可泊舢舨的「小步」,大埔滘碼頭即是附近沿海一帶唯一可泊大船的大碼頭「大步」。作為新界地區與粵東地區的重要水路運輸路徑,大步海曾有著興盛的過去,直至1960年代才衰落。

《廣東沿海圖》,出自《粵大記》。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粵大記》所附〈廣東沿海圖〉中記錄的「大步頭」(今大埔頭)。


至於「大步」轉為「大埔」,今人多説是光緒年間之事。查考康熙及嘉慶《新安縣志》的内文及輿圖,則見有「步」、「埗」、「埔」二字混用的情況,以至一書前後兩頁所用亦有不一 。考「埔」一字為閩粵方言,泛指平坦的地方,其改稱則應是受遷海復界後入遷香港地區的客家人影響。香港地名常見的「埔」(包括「埗」)、「坪」、「窩」、「坑」、「壢」等字,均為客家的慣用地名,而「大埔」亦是客家聚居地的常見地名,如廣東的大埔縣,台灣的多個大埔里、大埔鄉等。

《新安縣志縣境之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埗頭。
《新安縣志縣境之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埗頭。

 

《新安縣志海防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埔頭。
《新安縣志海防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埔頭。


此際隨筆偶成詩一首,為拙文作結:

大步漫游大埔鄉 立秋過後嘆花香
今情昨夢青雲寄 夜雨歸園又一章

 

 

 

作者:蔡兆浚 (高級編輯)
上載日期:2021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