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著名雕塑藝術家朱銘於2023年4月22日深夜在台灣驟然辭世,終年85歲。根據媒體報道,朱銘當晚在台北士林區的住宅內上樓運動,惟太太發現他久未下樓,經查看竟發現朱銘在房內已明顯死亡。台灣士林地檢署表示,朱銘晚年罹患慢性疾病,懷疑因久病厭世選擇尋短,突如其來的死訊震驚藝文界。朱銘自小學習雕刻,30歲開始進行藝術創作,其「太極系列」及「人間系列」享負盛名,香港多處亦可見他的作品,包括中環交易廣場平台上的《太極》、香港中文大學「百萬大道」的《仲門》等。
朱銘原名朱川泰,1938年出生於台灣苗栗通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為家中么子。15歲追隨鎮上媽祖廟的雕刻師李金川學習雕刻及繪畫手藝,經過傳統的3年4個月學習出師後,先後在南庄、基隆、通霄等地擔任雕刻師傅。1961年迎娶同鎮女孩陳富美為妻,為其雕塑《玩沙的女孩》,成為日後知名作品之一。其後他開始以藝術類作品參加競賽,獲得不少獎項。
朱銘於30歲時毛遂自薦,帶着作品《慈母像》及《玩沙的女孩》拜台灣雕塑家楊英風為師,從工藝雕刻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楊英風的重精神、重靈性的創作理念深深影響朱銘,並教導他「丟」的儉樸道理,在往後的藝術演講中,朱銘亦強調「修行」是他的藝術觀,「人像一個容器,出生時全是本我,以後每學一樣,就丟失一部分的自己,到了最後,滿滿是別人的東西,對創作來說反而是障礙。所謂『修行』,就是要把所學到別人的思想、觀念及辦法忘掉,找回自己內心的本性,修出自己的風格。」
朱銘早期的作品帶有濃厚的台灣鄉土情懷,深藏東方精神,並融合傳統及現代藝術。1976年,朱銘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首次個人展覽,獲得各界好評如潮,當時台灣鄉土運動興起,朱銘的創作承傳中國傳統彩繪木雕工藝,映照台灣社會人文情懷,被視為鄉土運動的象徵,奠定了他在藝壇的地位。1980年至2000年是朱銘藝術創作的巔峰,他沒有停留於鄉土情懷的定形,並行發展「太極系列」及「人間系列」,獨創出摒棄形式和外形、專注內省及追求精神上神似的個人雕塑風格,成為台灣當代美術界的代表藝術家之一。此時朱銘的藝術足跡遍及台灣、新加坡、香港、英國、法國及日本等地,在國際藝壇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朱銘的大型戶外雕塑品,亦陸續落戶在世界各地的公共空間,包括香港。《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1984年3月1日,市政局與香港雕塑家協會合辦、香港藝術館策展的「現代戶外雕塑展覽」於紅館外的露天廣場舉行,展出30多件協會成員及亞洲各國雕塑家的作品,朱銘便是獲邀展出作品的其中一人。朱銘於2010年舉辦「2010朱銘香港展」,展出《人間系列─游泳》作品,他當年提到,「除了台灣之外,香港觀眾應是最了解我的作品」。
而中環交易廣場平台上的《太極》、金鐘中銀大廈正門的《和諧共處》及香港文化中心前空地的《人間系列─排隊》,都是出自朱銘的巧手。最為港人熟悉的是1987年安置在中大「百萬大道」、屬於「太極系列」作品之一的《仲門》。該雕塑作品原稱《門》,後來有指中大學生穿過《門》便不能畢業,朱銘於2006年親臨中大監督這座雕塑的翻新工作時,與大學商議重新命名為《仲門》,英文名稱為Gate of Wisdom,希望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雕塑是可以親近的,朱銘更為雕塑的新名稱親筆題字。中大於周日(23日)發聲明,表示對朱銘的離世感到惋惜,指他是中大榮譽文學博士,多年來致力推動藝術教育和藝術品修復,對發揚藝術和文化傳承有傑出貢獻,又形容《仲門》是中大本部重要地標之一,對中大成員意義深遠。
1987年,朱銘為實踐夢想,傾盡一生積蓄及12年的辛勞,於1999年在台北金山區創立全台灣最大的戶外美術館,收藏上千件藝術品,面積近8萬平方米,成為他最大型的一件作品,獲得當年日本東京創新大獎海外獎,該館每年吸引無數遊客到場參觀。朱銘的藝術成就獲得各界肯定,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向他頒授藝術博士學位,翌年他獲得台灣行政院文化獎,2007年再獲得福岡亞洲文化獎藝術‧文化獎。
(主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上載日期:202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