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霓虹熄了,世界漸冷清。」流行曲中一句歌詞,反映香港的街道寫照。近年一幅又一幅霓虹燈招牌被拆下,五光十色的夜景不復再,教人惋惜。這時一齣以霓虹燈作主題的電影卻上畫,提醒大家曾有一群默默耕耘的霓虹燈師傅,為「東方之珠」付出半生努力。《燈火闌珊》的導演曾憲寧慨嘆,從前的港產片都不難發現霓虹燈招牌的蹤影,但霓虹燈一直是配角,「很想有機會讓霓虹燈做一次主角」,繼而創作了這個「談失去」的故事。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1969年,維港海旁出現首屆香港節的霓虹燈招牌,可見霓虹燈曾經輝煌一時。近年冠南華、南昌押、太平館餐廳等霓虹燈招牌隨經濟發展逐一被拆下。根據屋宇署2016年的資料,全港各類招牌約有12萬個(包括霓虹燈招牌),當中不少屬於違例,在2014年至2015年間,已就逾千個違例招牌發出清拆令,目前清拆行動持續。
以霓虹燈做主角的電影《燈火闌珊》正在上映,故事講述一名霓虹燈師傅鑣哥(任達華飾)驟然離世,遺孀美香(張艾嘉飾)整理遺物之際,發現亡夫有一心願未了,決定與亡夫的徒弟Leo(周漢寧飾)合作完成遺願,同時了解每個霓虹燈招牌背後的故事。現實中,香港也有一班為霓虹燈耕耘半生的師傅,胡智楷便是其中一人。今年56歲的胡智楷師傅,18歲那年暑假跟隨父親到霓虹燈招牌公司實習,一做便是大半生。胡師傅指,製作霓虹燈招牌大致分為五個工序,包括起棚、設計、畫圖及屈管、安裝及維修,還有替鐵箱上色,每個工序都有特定師傅負責,缺一不可。「爸爸做戶外安裝,不想我高空攀棚架這麼危險,建議我學習屈管」。
璀璨奪目的霓虹燈招牌,背後原來是「惰性氣體」的功勞。胡師傅指,惰性氣體分為氖(Neon)及氬(Argon),「Neon又稱紅氣,會出到紅色、粉紅、橙紅等顏色;Argon本身無色,要在光管內放置磷粉,再注入水銀,通電後才會呈現出該磷粉的顏色,通常紅橙黃綠青藍紫色都做到」。霓虹燈招牌設計多樣,他指招牌愈大,製作時間愈長;但招牌愈小,難度卻愈高,「因為容易見到瑕疵,需要做得更細緻」。
胡師傅坦言,霓虹燈在1970至1980年代十分興盛,屈管師傅最風光時月入可達4至5萬元。隨着行業衰退,現時全港只剩下約七至八名霓虹燈師傅仍在工作,但只屬半職,「1990年代中後期,有霓虹燈製作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將製作工序移至內地進行,令本地很多霓虹燈師傅『冇工開』;至2000年代,LED(發光二極體)技術開始成熟,吸引很多設計師選用,後來技術普及,價錢也降低,逐漸取代霓虹燈技術」。
即便如此,胡師傅也一直沒有轉行,「都有想過轉行的……但一直找不到另一種想投身的行業,其間又斷斷續續接到製作霓虹燈招牌的單,便繼續做下去。」製作過眾多的霓虹燈招牌中,胡師傅最難忘灣仔宏利保險的三面霓虹燈招牌,當時公司需要先做色板,讓客人選擇哪一種綠色,第一次製作這麼大的色板,是一項挑戰。」胡師傅最喜愛「當舖」的霓虹燈招牌,「因為最具香港特色,其他地方不會見到」。
電影中不少劇情都讓胡師傅感到似曾相識,「美香初學屈管燒到雙手起水泡、鑣哥一邊吃糖一邊工作,都是我們的回憶」。反映現實的,當然還有一個又一個霓虹燈招牌被拆下,《燈火闌珊》中出現過的利工民、鷄記蔴雀耍樂、灣仔Country Club 88等招牌,早已在城市中消失。
《燈火闌珊》是曾憲寧首部執導作品,本想談喪偶,最終卻加了霓虹燈元素,「都是談失去的故事」。在1980至1990年代,很多港產片均以霓虹燈作背景,反映香港百業繁盛;霓虹燈在文化上也具有影響力,它代表着外國人對香港的印象,到了今天,不少外國電影如《攻殼機動隊》及《銀翼殺手》在呈現數碼龐克(Cyber Punk)文化時,亦以霓虹燈裝置來設想未來世界。霓虹燈對我們來說很懷舊,但在科幻片卻是未來的象徵,「霓虹燈在香港電影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卻一直在當配角,我很想讓它做一次主角!」《燈火闌珊》因此誕生。
曾憲寧表示,霓虹燈技術來自法國,但來到香港卻應用在密集空間上,爭妍鬥豔的招牌屬香港獨有景色。而且以光管屈出繁體字,難度比英文及日文字更高,可見香港霓虹燈師傅的技術首屈一指,即使近年行業式微,仍吸引外國藝術家找他們合作完成高難度的創作。
周漢寧在《燈火闌珊》中飾演鑣哥的徒弟Leo,現實中的他成長於霓虹燈沒落的年代,因數年前接拍了一段短片《霓虹黯色》才懂得欣賞身邊的霓虹燈招牌。為了演活角色,周漢寧向胡智楷拜師學藝,現時已懂得靠肉眼分辨霓虹燈及LED燈,成了半個「霓虹燈KOL」。「霓虹燈光管的光是透過玻璃折射四散的,較為柔和;LED的發光方向是向前的,較刺眼」。他形容整個學藝過程很美好,「當全神貫注製作霓虹燈時,對我來說是很放鬆的」。他亦深受一班「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老師傅啟發,「令我更加肯定,自己也想一直演戲演下去」。
雖然LED燈的普及,令霓虹燈逐漸被取代,但在製作手工藝的角度來說,對霓虹燈情有獨鍾的大有人在,「就好像數碼相機和菲林相機的分別,即使新技術有多方便,以舊技術製作出來的質感並不一樣」。周漢寧認為,由工業變成藝術形式,是霓虹燈的主要出路,這也是他為何完成拍攝後,仍繼續學習製作霓虹燈的原因。
上載日期:202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