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去年九月,我加入香港地方志中心,協助編修香港第一部《香港志》。對於地方志書,除了在大學唸書時翻閱搜羅資料外,並沒有細心留意到方志的獨特體例、橫排門類的記述方式,從中所產生「史體縱看、志體橫看」(章學誠,《答甄秀才修志第二書》)的視角效果。換了一個角度去觀察人事物,的確別有一番體會。

筆者參與《香港志》經濟部類和專志的編修工作。現正編纂《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這卷志書以專志體例,記述1978年至 2017年7月止,於國家實行開放改政策後,香港在這個歷史重要轉折階段的「反應與行動」。從港商把生產線北移,形成香港和珠江三角地區之間的「前店後廠」產業分工結構;從CEPA合作,到參與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期間,香港發展成為服務型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則「變身」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四十年間的變化,如何分門別類進行記述,因缺乏編纂方志的經驗,的確遇到不少困難。

不過,在編纂過程中,又學到不少東西。記得明清學問家顧炎武在〈營平二州史事序〉中,提出修志其中一個重要步驟或標準,是「必網羅天下書略備」,即需要參考大量書籍,蒐集充足資料後才動筆。

可以說,地方志蘊藏全國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地理、自然等各方面的豐富資料,是後世史家或學者進行研究的珍貴史料來源,甚至可以把隱藏的事實發掘出來,將之「重見天日」。地理學家陳正祥(1922年-2003年)成功繪製出肆虐中國逾千年的蝗蟲災害分布地圖,他如何查探出蝗災的地點?就是透過查閱數千卷方志所載八蠟廟、蟲王廟和劉猛將軍廟的記錄。據民間古俗,八蠟廟、蟲王廟和劉猛將軍廟都是老百姓祭祀「驅蝗之神」的廟所。《乾隆烏青鎮志》在「農桑」一門,有關稻田的記載,從農具、平整耕地、播種、插秧、施肥到收穫,每道工序,均詳細記述,用文字重行勾勒清代江南地區老百姓農耕生活面貎,把時光倒流,揭示人類社會與文化的發展進程,知古而鑑今。 
 

陳正祥教授透過方志所載八蠟廟、蟲王廟和劉猛將軍廟的記錄,尋找出蝗禍災害的地理分布地圖 (1)
陳正祥教授透過方志所載八蠟廟、蟲王廟和劉猛將軍廟的記錄,尋找出蝗禍災害的地理分布地圖。
(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烏青鎮志》卷七 (1)
《烏青鎮志》卷七。
(資料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藏書截圖)


回說筆者工作過程中,查閱有關CEPA下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分目資料,從數據中,「橫看」到了一個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情景」。由於各行業每個到內地提供服務的行為體,都需要先取得一份「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在截止目前有關當局所發出的3313份證明書中,把其中最多到內地發展的行業資料臚列出來,發覺「運輸服務及物流服務」(1402)、以及「分銷服務」(371),這兩項跟貿易直接相關的服務,依然是香港業者聚焦,並到內地發展和提供最多的服務,佔了「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總量逾半,令筆者腦海不期然盪起一幅圖像——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後,香港和珠三角地區所形成的傳統「前店後廠」產業分工,迄今依然在相當程度上繼續沿襲,不進則退,由此來看,香港服務型經濟體顯然需要發掘出更多經濟新增長點!

修志,在香港是「史無前例」的工作,對我來說,也是一個繼續學習的機會。《易象》闡釋乾卦的象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是修史或修志,在事物隨時光流逝的消長中,相信都可看到天道剛健運行的足迹,從中得到個人或社會自強不息的啟發。

 

 

作者:陸錦榮(執行總編輯)
上載日期:202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