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香港除了跑馬地馬場及沙田馬場外,二戰以前的粉嶺原來也曾經有一個馬場。
這個馬場名為軍地馬場,位於粉嶺龍躍頭新圍附近的一塊平原,鄰近新圍軍營,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代初的粉嶺狩獵活動。隨著九廣鐵路和青山公路建成,市區至新界郊區的時間大為縮短,加上粉嶺一帶景色怡人,逐漸成為香港上層外籍人士的『後花園』,其大片郊野更為他們提供了狩獵的好地方。
1924年10月,粉嶺狩獵會(The Fanling Hunt Club)由英國商人皮亞士.高路父博士(Dr. Pierce Grove)和托比.伯克特(Toby Birkett)創立,以推動狩獵和騎術活動,入會費為每位25元,成立之初已有60多位會員,他們都為當時的社會賢達和高級軍官。狩獵活動仿效英國本土的模式,於秋季至春季期間在郊外進行,由一名身穿紅色獵裝的獵人策騎馬匹,追逐獵物,或會聯群結隊,與從英國入口的獵犬追逐狸貓和赤狐等野外動物。
狩獵活動旋即吸引外籍人士對騎術的興趣。1925年12月,皮亞士.高路父博士決定在粉嶺一帶興建馬場,以舉行賽馬。軍地馬場約於1926年初落成,距離九廣鐵路粉嶺站約1.55英里(2500米),場內設有障礙賽跑道和平地跑道,跑道上裝設供馬匹跳躍之木欄和水溝障礙(Water Jump)。此外,馬場設有私用和公眾看台,分別供粉嶺狩獵會的會員和公眾人士使用,另有馬房、騎師室、停車場和酒吧等。
1926年2月15日,粉嶺狩獵會在軍地馬場舉行首次賽事。直至1941年12月日軍侵佔香港前,粉嶺狩獵會於每年的10月至4月在軍地馬場舉行賽馬,每次舉辦六至七場賽事,每場有5至18匹馬參加,比賽途程由半英里(800米)至3英里(4828米)不等,比賽項目初為越野障礙賽(Steeplechase)和場地障礙賽(Hurdle race),其後增設平地賽事(Flat racing),並設有馬票、搖彩、獨贏等博彩種類。每逢賽馬日,粉嶺狩獵會更會安排不停站的九廣鐵路特別火車來往尖沙咀站至粉嶺站,接載乘客到軍地馬場參觀賽事。
粉嶺狩獵會歡迎女士入會及參加賽事,是當時的一大特色,就在軍地馬場舉行首次賽事當日,首場有女騎師參賽的錦標為公開輕量級障礙賽(Open Light Weight Steeplechase),同時更由 J.G.Bower夫人勝出。從1927年起,粉嶺狩獵會更舉辦了數場只限女士策騎的錦標賽,如婦女瓶(The Ladies’ Plates)、 婦女平地讓賽(The Ladies’ Flat Handicap Race)等,參賽騎手均為香港上流社會名媛,如的近律師行(Deacons)負責人William Shenton爵士的女兒Yvonne Shenton等、其他著名女騎師包括Betty Fair、Beryl Fair和Edna Farr等,其中Edna Farr在多年後曾回憶說:「粉嶺馬場是一個迷人的小馬場……這裡綠草如茵,後面是美麗的山丘。我認為粉嶺馬場非常時髦,因為在那時候的英國,女士只能參加業餘障礙賽。」
1929年11月7日,在港督金文泰的准許下,粉嶺狩獵會根據《公司條例》註冊,並易名為粉嶺狩獵暨賽馬會(The Fanling Hunt and Race Club)。1930年,有見於本地華人不太熱衷於賽馬障礙賽,為了賺取更多收入,粉嶺狩獵暨賽馬會於同年10月開始,於每個賽馬日增設平地賽事,結果成功吸引本地華人的馬迷,並改善該會的財政狀況。同年,香港賽馬會正式承認粉嶺狩獵暨賽馬會,其平地賽事的賽果亦被載入馬會的香港賽馬紀錄冊(Hong Kong Racing Record)。
此後,粉嶺賽馬的發展更進一步。1931年,粉嶺狩獵暨賽馬會斥資15,000元為軍地馬場進行跑道維修工程,平整不穩定的彎道;並加設中式餐館,吸引本地華人入場觀賞賽事,有時更在賽事休息中段安排軍隊奏樂環節,為賽馬活動增添樂趣。
可惜,好景不常,軍地馬場在1941年3月23日舉行了最後一次賽事後,原定於同年12月舉辦的賽事因日軍侵佔香港而停辦。二戰以後,軍地馬場停用,不久更被併入鄰近的新圍軍營。隨着粉嶺狩獵暨賽馬會在1954年1月22日於公司登記冊中除名並宣告解散,軍地馬場的賽馬故事正式告一段落。
作者:黃柱承(助理編輯)
上載日期:2021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