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受新冠疫情影響,暌違三年的港澳盃將於5月13日在沙田馬場復辦。本屆港澳盃賽事共有三匹澳門賽駒來港競逐,與本港另外十一匹賽駒爭奪冠軍殊榮。香港與澳門賽馬歷史悠久,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香港更一度派出馬匹到澳門比賽。適逢港澳盃盛事,就讓我們一起回顧兩地賽馬交流的歷史點滴。
澳門賽馬約始於十七世紀,根據英國商人Peter Mundy的中國貿易日記,他曾在1637年10月於澳門板樟堂前地廣場(今玫瑰聖母堂前的空地)觀賞由葡萄牙人舉辦的賽馬活動,是為澳門賽馬的最早文獻記錄。到18世紀中葉,隨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入澳門後,賽馬便成為其中一項熱門的娛樂項目。在1820年代,英國人在澳門關閘附近興建一條跑道周長約1200米的正規馬場,平均每年舉辦一至兩次賽事。
港澳賽馬交流的淵源最早可追溯至1840年代。在1841年英佔香港初期,英國人便計劃將賽馬運動轉到香港舉行,唯當時香港島上沒有合適的平地舉行賽馬,1843年5月至10月期間更爆發「發熱病」疫情,造成24%英軍士兵及10名歐籍平民染疫死亡,港督砵甸乍及港府要員一度避居澳門,因此,1842年至1844年期間的香港賽馬周年大賽(Annual Race Meeting)仍在澳門舉行。直至1846年,跑馬地馬場落成啟用,英國人便把澳門馬匹移到香港比賽,包括1846年至1850年期間在港表現突出的菲律賓小馬Tetoy等,於是澳門賽馬運動亦告停止。
相隔八十年後,澳門再次舉辦賽馬運動。1925年,以澳門華商盧廉若(1878—1927)為首的港澳商人成立澳門萬國賽馬娛樂俱樂部(後改名澳門國際跑馬娛樂俱樂部),並向澳葡政府申請批租黑沙環馬路側的大片填海地用以建造馬場。黑沙環馬場於1927年3月落成,陳設完善,裝飾華麗,為遠東佳景之一,舉行首次賽馬時,就吸引不少港澳馬迷入場觀看賽事。可是,主要創辦人之一的盧廉若同年因病逝世,這股賽馬熱潮不久便逐漸冷卻。
1931 年 2 月,香港著名英國商人George Hutton Potts (1864-1937) 獲澳門總督授予賽馬特許權,經營當地賽馬,他將澳門國際跑馬娛樂俱樂部改組為澳門賽馬會(Macau Jockey Club),並出任該會主席,賽事模仿香港的模式,每年舉行八至十次賽馬日,並致力促進港澳兩地的賽馬交流,推動香港馬匹、騎師和馬迷參與澳門賽事,使當地賽事一度發展蓬勃。
由於當時澳門馬匹數量不足,其賽事也接受香港馬匹報名。同年,香港賽馬會承認澳門賽馬會,每當澳門舉行賽事,香港馬匹和騎師也會到當地參賽,因此於香港賽馬會的《賽事結果紀錄冊》(Hong Kong Racing Record)中,也有黑沙環馬場的比賽紀錄。根據當時香港賽馬的班次制度,以A班為最高,E班為最低,但澳門賽事獎金低於香港,一般只供香港的D班和E班馬匹參賽。
投注方面,除了獨贏和位置外,澳門賽馬會亦開辦馬票,並在香港的辦事處發售,以增加收入。此外,香港與澳門一衣帶水,每逢澳門舉行賽馬,省港澳輪船公司都會特別加開「金山」號和「泰山」號等客輪,接載香港馬迷即日來回澳門觀看賽事,故此每次賽事都熱鬧非常。
好景不常,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入侵香港,港澳交通陷於停頓狀態,加上澳門所有對外的交通線都被日軍封鎖,外國股東撤離,澳門賽馬再次無疾而終。及後,當地農民在黑沙環馬場原址搭建木屋,開墾種菜,逐漸變成菜田及房舍。二戰以後,黑沙環馬場再沒有復辦賽馬。直至1980年代,澳門在氹仔一帶舉行賽馬車運動。1989年9月,當地台灣商人成立新的澳門賽馬會,並將原賽馬車場改建為氹仔馬場,舉行賽馬。1991年,由港澳商人何鴻燊領導的集團出資收購後,致力提高賽事質量,並帶領當地賽馬逐漸走上軌道。
隨著香港特區和澳門特區成立,兩地經濟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這也為賽馬交流帶來良好的契機。2002年12月,澳門首次派出馬匹「皇室寶」來港參與國際一級賽—香港盃,敗於香港賽駒「計得精彩」蹄下。2004年2月,香港賽馬會與澳門賽馬會攜手合作,由該年起每季度各自主辦一場友誼賽,供兩地馬匹同場競逐,在香港舉行的一場稱為港澳盃,而在澳門舉行的稱為澳港盃。
回顧賽事往績,港澳盃由2004年舉辦至今,香港賽駒多半佔上風,在十六屆賽事中共取得十四次冠軍,澳門賽駒只奪得兩次;澳港盃的勝負情況則較為平均,在十六屆賽事中,各自取得八屆冠軍。而今屆十四匹港澳代表已礪兵秣馬,蓄勢待發,到底冠軍誰屬?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黃柱承(編輯)
上載日期:2023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