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城市發展下,無論密集建築、熱力排放及人類活動,都對城市的氣象轉變構成重大影響。近年酷熱天氣日數屢創新高,相信大家也經常聽到一個氣象名詞-「熱島效應」。 

根據《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的資料,1991年至2020年香港的年酷熱天氣(氣溫達攝氏33度或以上)日數統計,發現新界北部打鼓嶺共有53.2日,天文台總部卻只得17.5日。在「熱島效應」下,為何新界北部出現酷熱天氣的日數,卻較遠較市區為多? 

要了解這種情況,首先要認識「熱島效應」,並且懂得分辨何謂「酷熱天氣」與「熱夜」。

香港的城市發展,加上熱力排放及人類活動,都令到「熱島效應」的現象十分顯著,出現市區與郊區氣溫明顯差別。
香港的城市發展,加上熱力排放及人類活動,都令到「熱島效應」的現象十分顯著,出現市區與郊區氣溫明顯差別。(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何謂「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是指當市區的冷卻速率,因城市化影響而低於郊區,出現市區與郊區之間的氣溫差別,便會出「熱島效應」。造成如此溫度差距因素很多,例如風速,涼風有助散熱,但市區密集的建築物會降低風速,抑制對流散熱。 

【分辨「酷熱天氣」與「熱夜」】 
根據香港天文台標準,「酷熱天氣」是指日最高氣溫達攝氏33度或以上;「熱夜」則是指日最低氣溫攝氏28度或以上,由於全日出現最低氣溫大多數在晚間或凌晨發生,所以稱為「熱夜」。 

勞工處今年推出新修訂的《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和實施經優化的工作暑熱警告系統,協助僱主及僱員在酷熱天氣下或高溫環境,採取適當0保護措施。
勞工處今年推出新修訂的《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和實施經優化的工作暑熱警告系統,協助僱主及僱員在酷熱天氣下或高溫環境,採取適當保護措施。(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為何新界「酷熱天氣」比市區多?】 
日間的建築物、馬路會吸收及儲存太陽熱能,較人口及建築物密集的市區(如尖沙咀的天文台總部)在日照下的升溫較慢,相反新界有較空曠的郊區(如打鼓嶺、流浮山),太陽幅射的熱能蒸發植物和土壤的水分,加快地面升溫。 

此外,由於海水升溫速度比陸地慢,而海風有助減慢陸地氣溫的上升速度,所以市區的日間溫度會較新界北部低。在風勢較弱的日子,新界與市區的溫差變得更大。 

1991年至2020年香港分區氣候-年酷熱天氣日數統計圖所見,新界北部打鼓嶺的酷熱日數多達53.2日。(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1991年至2020年香港分區氣候-年酷熱天氣日數統計圖所見,新界北部打鼓嶺的酷熱日數多達53.2日,尖沙咀的天文台總部則僅有17.5日。(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為何新界「熱夜」比市區少?】 
1991年至2020年香港分區氣候的年熱夜日數統計,打鼓嶺平均只有0.4日,反觀天文台總部就有23.6日。上述提到,日間太陽的熱力會被建築物和馬路等吸收,到了晚上,建築物將日間儲存的熱能釋放,但高樓大廈卻阻擋熱能釋放到高空,加上工業活動、空調等等的人為熱力,都會抑制市區散熱、令晚間的市區溫度比新界高,市區的熱夜日數較多。 

1991年至2020年香港分區氣候-年熱夜天氣日數統計圖所見,尖沙咀的天文台總部的熱夜日數達23.6日,打鼓嶺則只有0.4日,其他新界地區如流浮山、大埔及沙田等地,亦較市區為低。(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1991年至2020年香港分區氣候-年熱夜天氣日數統計圖所見,尖沙咀的天文台總部的熱夜日數達23.6日,打鼓嶺則只有0.4日,其他新界地區如流浮山、大埔及沙田等地,亦較市區為低。(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此外,香港的「熱島效應」以冬季時較為顯著,在晚間大氣穩定、乾燥、微風且天朗氣清的日子,新界郊區空曠環境有機會出現「幅射冷卻」降溫,最低溫隨時比山頂、昂坪等高地還要低,並可能出現結霜現象,造成與市區更大溫差。 

「幅射冷卻」現象使新界郊區出現明顯降溫,令該區夜間容易出現寒冷天氣(攝氏12度或以下)。根據1991年至2020年香港分區氣候-年寒冷天氣日數統計,打鼓嶺多達49.4日,僅次於大帽山及昂坪。
「幅射冷卻」現象使新界郊區出現明顯降溫,令該區夜間容易出現寒冷天氣(攝氏12度或以下)。根據1991年至2020年香港分區氣候-年寒冷天氣日數統計,打鼓嶺多達49.4日,僅次於大帽山及昂坪。(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