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新界原居民在英國接管新界之時,為了保衛鄉土,曾與英軍激烈抗戰。雖然鄉勇最終失利於英軍的船堅炮利,卻無損其事跡之英勇壯烈、可歌可泣。值著新界鄉民抗英將迎來122周年,今日就與大家重記這一段慘烈的「六日戰爭」,向一衆為保衛家園而犧牲的先烈致敬。

自清朝失敗於1894年的甲午戰爭後,頹勢盡顯。當年11月9日,時任港督羅便臣就向英國殖民地部建議,展拓香港界址至大鵬灣、深圳灣一線。至1898年3月,英國政府以法國租借廣州灣為契機,向清朝要求展拓香港界址,並在4月2日開始與之談判。6月9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在北京簽字。《專條》使英國租借了沙頭角海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線以南、今界限街以北廣大地區、附近大小島嶼235個以及大鵬灣、深圳灣水域,租期99年,僅保留清朝對九龍寨城的管轄權。這些原屬清朝的領土、領海變為港府管治之下新增的界域,被稱為「新界」。1899年3月19日,中英雙方簽署《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確定新界北部陸界,將整條深圳河劃入英方管轄範圍。

1899年3月28日,港府於大埔運頭角山(今旗桿山)上搭設蓆棚,作為臨時警署及舉行升旗儀式之用。由於擔憂加稅、更改土地擁有權、破壞鄉村風水等因素,鄉民群情洶湧,抗英之事如箭在弦。屏山、厦村及錦田的鄉紳即在同日張榜揭帖,宣布武力抗英。1899年4月3日,警察司梅含理帶同四名錫克警察進入大埔新墟(今太和市)時,被大埔鄉民圍困。直至晚上,鄉民焚毀蓆棚、開始襲擊英方隊伍,梅含理等人不得已撤回香港。4日,布政司駱克連同駐港英軍司令加士居少將率英兵125名乘船抵達大埔,事件一時平息。

1899年4月9日,港督卜力宣布將於同月17日正式接管新界,並在新界各處張貼中文告示,以解釋港府的新界政策,但為時已晚。10日,新界鄉紳於元朗東平社學成立太平公局,號召各村派出鄉勇武力抗英,並由各村籌集經費。

1899年4月14日,大埔鄉民再度焚毀位於大埔新墟(今太和市)附近,用作升旗典禮的蓆棚,宣告了新界鄉民武裝抗英之開端。次日,千餘名鄉勇以抬槍(火繩槍)、大炮在大埔梅樹坑阻截122名前往大埔新墟途中的英印士兵,英軍一時陷入困境。直至下午,英國軍艦「名譽號」抵達,開炮摧毀多個由鄉勇構築的防禦工事,鄉勇潰散,英軍方能脫困。

1899年4月16日,港府在大埔舉行儀式,升起英國國旗,宣布正式接管新界。17日,新界鄉勇與英軍於大埔林村谷一帶反覆戰鬥,惜為英軍擊退,鄉勇位於林村凹的大炮陣地亦被英軍攻陷。新界鄉勇且戰且退,復於18日再度集結,為數約1200名,於八鄉石頭圍附近反攻英軍,卻不敵於英軍的現代火力,戰死甚眾,鄉勇至此潰散。英軍又炸毀錦田吉慶圍及泰康圍的圍牆,並奪去吉慶圍的連環鐵門作戰利品,運回英國。(1925年5月26日英國歸還在1899年新界鄉民抗英期間英軍從錦田吉慶圍拆走,以為戰利品的連環鐵門予吉慶圍鄧氏,港督司徒拔親臨主禮。)
 

元朗錦田吉慶圍圍門
元朗錦田吉慶圍圍門現貌。


1899年4月19日,英軍援兵分別登陸屯門及荃灣,會合英軍主力。同日,錦田、厦村及屏山在內的新界鄉村陸續向英軍投降。21日,布政司駱克迫令錦田、厦村各村居民遞交請求歸順的「請願書」。至此,新界鄉民的抗英武裝行動正式結束。從14日至19日,鄉勇在六日的抗英戰爭期間,戰死超過500人,而英兵僅有兩名受傷。曾參與抗英的元朗厦村村民鄧惠麟其中一首詩作《感遇有序·其二》,即反映了當時鄉民的心境與悲憤:

也知一木久難支 忠憤催人強出師 畫界督臣輕土宇 遮河父老哭旌旗
祖中空負中流誓 庾信能無故國悲 太息衣冠文物地 一朝瓦解屬番兒


 

作者:蔡兆浚(高級編輯)
上載日期:2021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