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香港承傳中國2,000多年的修志文化,編修首部《香港志》,在修志模式、原則及體例等方面,均基於傳統而加以創新,不僅填補歷史留白,系統地梳理歷史發展脈絡,更糅合香港歷史及社會發展的獨特背景而自成一格,為香港和國家留存珍貴的文化資產。


香港歷史研究缺乏系統整理

坊間香港歷史書籍已是汗牛充棟、五花八門,亦不乏諸如「香港記憶」(數碼平台)以及「香港故事」(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等香港史研究或展示的平台,為何仍要編修《香港志》呢?

昔人有言,「修史之難,無出於志」,志書是歷史研究必不可少的資源寶庫。目前學界對香港史的研究多是專題性的,缺乏系統的整理記錄;而以完整的香港史為主題的專著更是不多。《香港志》正如香港的百科全書一般,將斷裂或分散的歷史軌跡重新銜接。《香港志》可以填補香港歷史研究的空白,呈現香港自有人類文明印記伊始至現今,完整連貫的歷史全貌。


《香港志》梳理7,000年歷史脈絡

各地編修方志,普遍上限追溯到考古遺址所反映出的最早先民生活狀況,下限則根據每個地區的具體情況而定。《香港志》涵蓋時限之確定,考慮了地方志規範與香港自身的特點,將上限定為考古確定的遠古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下限定為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即2017年7月1日。

《香港志》以《總述  大事記》作為開卷,梳理香港上下7,000年的歷史脈絡。整套《香港志》先由《總述  大事記》宏觀記錄歷史大事,再由隨後的60餘卷分門別類鋪陳,聚焦自然、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人物等部類,井然有序地記錄香港歷史發展軌跡。

 

《香港志》以《總述  大事記》作為開卷,梳理香港上下7,000年的歷史脈絡。
《香港志》以《總述  大事記》作為開卷,梳理香港上下7,000年的歷史脈絡。


政府支持 社會參與  編輯自主

內地及海外修志多為政府主導,而香港情況特殊,採取民間修志模式。香港地方志中心以「團結牽頭、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學者編纂」為方針,海納社會資源及意見的同時,又堅守高度的編輯自主,確保志書的客觀性、真實性。

特區政府大力支持修志,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特別責成三司十三局,全力提供資料文獻;又協助中心爭取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更承諾不會干預《香港志》內容,中心具有全權的編輯自主。

修志過程中,中心邀請編審委員會召集人、各卷主編、理事會成員等參與,更廣泛諮詢社會各界意見。任何修訂內容,都必須通過既定的多重審核程序,不會因個別機構或人士意見作修改。


活用傳統修志原則 記載海外華人成就

2,000多年來,中國編修地方志已經形成一系列約定俗成的基本原則,《香港志》在此基礎上,亦着重突顯香港特色,全面反映歷史軌跡。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自開埠以來,一直是聯繫中國與西方的橋樑,國際上不少重大事件都與香港密切相關。儘管自古修志有「越境不書」的原則,但一些發生在香港境外,在香港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重大意義的人與事,亦應入志。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光纖通訊之父」高錕,雖然移居美國,但確是在科學領域有傑出成就的港人,理應記載於《香港志》之中。


特設專志及英文版 彰顯香港特色

自清嘉慶《新安縣志》提及香港之後,香港如何在開埠後努力開拓,逐步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的近代歷史,從未記載於任何志書。《香港志》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自當填補歷史留白,記錄香港與國家休戚與共的發展歷程。因此,《香港志》特設部分卷目及專志,如《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專志,體現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關鍵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香港賽馬會與社會發展》專志介紹賽馬會在香港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等,體現香港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文化特色。

《香港志》亦會推出英文版,令國際社會深入了解香港故事及歷史發展,正確認識香港與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共同命運。
 

《香港志》亦會推出英文版,令國際社會深入了解香港故事及歷史發展《香港志》亦會推出英文版,令國際社會深入了解香港故事及歷史發展。
《香港志》亦會推出英文版,令國際社會深入了解香港故事及歷史發展《香港志》亦會推出英文版,令國際社會深入了解香港故事及歷史發展。


 
(本文根據2021年3月3日中心對李焯芬教授的訪談整理成文。李焯芬教授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珠海學院校長、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

 

 

 

上載日期:202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