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香港從古至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在社會文化及居民生活習慣上,皆與中國一脈相承。但在十九世紀中葉,國家積弱,致內憂外患相繼發生,使香港地區經歷一百五十多年被英國管治的歲月;從漁農地域,發展為一經濟及金融中心。
鴉片戰爭與香港之開埠
清道光年間,鴉片大量流入中國,其時,囤積鴉片的躉船,多停泊伶仃島一帶水域,伺機走私偷入尖沙咀,再流入廣東沿海各地。當時,香港是中西接觸的地域;而鴉片大量走私進入中國,致大量白銀外流,造成中英軍事上的衝突。
1839年因英國海軍軍官醉酒毆斃林維起事件,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初期清軍略勝,但最後戰敗。1841年1月26日,英軍於香港島西環水坑口登陸,宣布佔領香港全島,翌年8月29日,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割讓香港島予英國;英廷於1843年4月5日宣布香港島為英屬殖民地。
自香港島英屬後,英國因恐懼對岸九龍半島為他國所奪,威脅其對香港島之管制及利益,故於1856年,藉口亞羅號事件,英旗受辱,派兵佔領九龍半島南端。其時,法國亦以法傳教士於廣西被殺為理由,出兵中國。
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翌年攻陷大沽口,1860年攻陷北京。時清廷因國內受太平天國之威脅,無力對外作戰,遂與英人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南端(今界限街以南),包括昂船洲在內,割讓予英國,併入香港界內。
自港九地區英屬後,英人於九龍半島上廣設軍營,以作防衛,並於香港島北岸,發展女皇城,亦稱維多利亞城,開築道路,建造房舍。時因太平天國事件,國內居民多避亂南遷,進入香港及九龍地域。太平天國失敗後,餘眾亦有退居香港。時香港正值發展,此等居民之入遷,幫助甚大。
新界之租借
九龍半島割讓後,中英以今界限街為界,英人以界限街無險可守,故認為有擴展邊界之必要。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爆發,清軍戰敗。港督羅便臣乘機向英廷建議,將香港界址展拓至大鵬灣。1898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清政府將沙頭角海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線以南的地域租借與英國,為期九十九年,七月一日實施。該租借地稱「新界」,泛指九龍半島以北,深圳河以南之地,及鄰近之島嶼。時租界內有九龍寨城,中英同意仍保留屬中國土地,不在租借地內。
專條簽訂後,英人派員測量新界土地,登記人口。時境內居民不滿英人統治,故起而反抗。1899年,村民於林村一帶開挖坑塹,拒阻英兵,惟因缺乏組織及訓練,武器落後,又無統一指揮,故為訓練有素及設備優良之英軍所敗。至是,整個新界地區正式歸英國政府管治。其後,英人與村民協商,新界村民仍過農村生活,一切民生及習慣,仍依中國傳統。
其時,清廷因多次對外作戰失敗,有志之士遂起革命之念。時港島中環一帶已甚發達,人口眾多,國父孫中山先生及其他革命黨員,遂於該地建立反清革命運動基地,於新界人跡較少的青山山腳處,設立農場及碉堡,用作革命黨員營地。各次起義行動失敗之革命黨員,多潛居香港,伺機再作行動。
如今,港島中西區已闢孫中山史蹟徑,將部分較著名之國父在香港之歷史遺蹟,及革命遺蹟,串連成遊訪路線,供人遊覽憑弔。
軍閥混戰與中日戰爭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一批批的滿清親貴及官民南下香港。後經歷軍閥混戰,亦有大量人士南遷,他們帶來不少財富,帶動香港經濟發展。
1925年省港大罷工,部分華工回轉國內。香港市面一度蕭條。翌年大罷工結束,工人多遷回,香港地區重趨繁榮,加以省港互賴,工業得以發展。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香港因不在戰火之中,故局勢較為安定,國人遷入香港者眾。其時,入遷者給香港帶來極嚴重的居住、糧食、醫療、衛生及治安問題;但不少當時中國政要名人亦暫居香港避亂,給香港帶來繁榮景象。
1941年11月,日軍襲港,中英美等國皆無力救助,香港軍民雖全力抵抗,但因眾寡懸殊,戰爭十八天,最後全港淪陷。香港遂為日人統治。在日治時期的三年零八個月中,香港糧食不足,境內常有搶掠情況出現。為減輕糧食的壓力,大量人口自香港遷回中國內地。時香港各地皆有抗日游擊活動,除對日本佔領軍加以打擊外,亦協助境內之知名人士離開香港,免被日軍利用作宣傳工具。
1945年8月15日,日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1日,英國夏愨少將於香港成立軍政府,進行戰後重建工作。1946年5月,前港督楊慕琦將軍重返香港,復任港督。香港歷三年零八個月之黑暗時期,至是始獲重光。
新中國之成立
戰爭結束,香港各地滿目瘡痍,有待重建。時星馬地區運來糧食接濟,光復後不久恢復自由貿易,不少前時遷入內地之華人遷回,故1946年初,香港經濟漸次恢復。
1946至1947年,國共內戰,政局動盪,不少人口南遷香港,其中不乏挾擁巨資之商賈,帶來勞動力及資金。1947年,政府取消出口貿易管制,香港重建自由港地位,加以英國同意香港進入英聯邦體制,獲得英聯邦國家的特惠稅,因而帶動香港工業發展。同時,政府對南來的商人,予以適當的安置,使他們能安心定居置業,開辦業務,帶動各行業興盛;故戰後貿易、工業及金融業等得以重新發展。但因工業發展,工人人數大增,勞資產生矛盾,1946年曾發生工人罷工的工潮,幸事件很快平息,對工業發展影響不大。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英國對新政府亦加承認。其時,國民政府舊日之官民,部分南遷,定居香港,他們帶來大量勞動力及財富,在香港開設工廠及企業,繼而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五十年代初期雖略有困境,其後工業如紡織業、塑膠業、電子業等皆有進展,金融業、地產亦隨之而旺盛,旅遊業及文化事業亦開始發展。至六十年代,各業達其全盛時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製造業走向國際化,香港成為國際運輸中心、訊息中心、貿易中心及金融中心。其間,政府實施了不少干預經濟的政策,亦建立了法治的社會。
回歸及特區之成立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訂「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對香港的管治告終,香港回歸祖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設工廠及其他企業,國內亦有將資金注入香港,發展事業。香港地區得以繼續繁榮,為亞洲重要之經濟及金融中心,近年更發展為國際運輸中心,並展望將來能成為資訊科技中心。
香港自開埠至1997年間,受殖民統治,惟社會之發展受中國內陸歷史轉變之影響甚大。如今,百多年殖民統治已告結束,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區之社會及經濟仍然安定繁榮,且與國內齊步發展,足見中國之政治及社會狀況,對香港之發展,影響甚大。
作者:蕭國健教授(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教授暨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上載日期:202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