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2023年11月29日,香港】香港地方志中心今日舉辦《香港志.自然》出版典禮暨環境生態論壇。《香港志.自然》全方位介紹香港自然生態以及香港與國家一脈相連的歷史源流,幫助市民大眾深入了解「香港地」和「香港人」的由來。同場舉辦環境生態論壇,邀請環境科學家、非政府組織代表、企業家和商界組織代表,分別就香港環境治理的政策與措施,以及環境、社會和管治(ESG)議題展開兩場討論,冀共同建立一個低碳及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香港。
30位嘉賓共同見證《香港志.自然》出版
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别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張國義先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黃玉山教授,香港地志中心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李焯芬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暨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香港賽馬會董事楊紹信博士,以及團結香港基金主席暨香港地方志中心主席陳智思先生等30位嘉賓共同主禮《香港志.自然》出版典禮儀式。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先生以及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任崔唯航先生亦發表視頻致辭,慶賀志書出版的同時,冀共同推進「美麗中國」和「美麗香港」的建設。
陳智思主席致歡迎辭呼籲:「希望大家在促進環境保護、推動綠色轉型的同時,能夠將香港獨特的優勢加以推廣,讓更多人了解香港、喜歡香港,來香港旅遊、經商,領略香港的非凡魅力。」
按此閱讀 團結香港基金主席暨香港地方志中心主席陳智思先生歡迎辭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先生發表視頻致辭,分享了三點建議:一是充分發揮香港獨特優勢,積極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二是聚焦「重要支撐」策略定位,積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三是建立更緊密合作的機制,合力推動美麗灣區建設。黃部長指出:這次《香港志•自然》的出版,充分體現了香港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向外界展現了香港在地緣、生態、文化、歷史等方面與祖國的緊密相連、同根同源、 一脈相承。希望香港同胞能利用志書這項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載體,不斷增強家國情懷與凝聚力,積極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實現香港新發展新突破。
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致辭稱:「特區政府一直不遺餘力,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育香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我們將於明年在沙頭角紅花嶺一帶設立第25個郊野公園,並會在北大嶼設立第8個海岸公園。我們亦在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計劃中,積極推進各項自然保育項目,希望達致保育生態、城鄉共融的願景。我期望《香港志.自然》可以成為一道橋樑,加深市民大眾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從而鼓勵大家愛護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低碳生活習慣,達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任崔唯航先生發表視頻致辭表示:《香港志》自然卷資料豐富,圖文並茂,其編修過程集環境、海洋、生態、地質、歷史等相關領域眾家之智慧,體現了一流的專業素養和修志水平,並生動詮釋了眾手成志的修志模式。相信透過這本志書,香港同胞可以全面深化對香港優美環境和獨特生態的了解和認知,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並由此厚植家國情懷,激發民族自豪感,進而全心投入推動香港經濟社會長期繁榮發展的進程。
香港自然歷史的百科全書
《香港志.自然》全書約140萬字,分為五卷四冊,由全港67位專家學者領銜撰寫及擔任評審。《香港志.自然》是有關香港地理與環境的叢書中,從框架、方法以至內容,首次結合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以全景方式記錄從古至今香港的建置與地區概況、人口、自然環境、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發展歷程和演變,亦是迄今為止最客觀、系統、全面疏理本港古今地理與環境演變的系列叢書,儼如香港自然歷史的百科全書。
《香港志.自然》於2023年7及12月出版,全書約140萬字,分為五卷四冊,由全港67位專家學者領銜撰寫及擔任評審。《香港志.自然》是有關香港地理與環境的叢書中,從框架、方法以至內容,首次結合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以全景方式記錄從古至今香港的建置與地區概況、人口、自然環境、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發展歷程和演變,亦是迄今為止最客觀、系統、全面疏理本港古今地理與環境演變的系列叢書,儼如香港自然歷史的百科全書。
環境生態論壇關注可持續發展 聯手業界及商界共築美麗香港
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以及特區政府有關節能減碳、推動綠色發展願景,以及今年11月3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開幕,香港地方志中心今年7月舉辦聯合政、商、民各界力量舉辦「美麗香港」主題活動,而本次藉《香港志.自然》出版舉辦的環境生態論壇即為活動的壓軸項目,透過環境生態專題演講及兩場專題討論,就環境治理的實踐與創新、ESG的機遇與挑戰展開討論,共同尋找一條人類與自然共生、發展與保育雙贏的路徑;從而達致培育港人家國情懷、分享環境治理經驗、提升社會環保意識、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四大目標。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暨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為環境生態論壇作專題演講。林正財醫生表示:「深度減碳和推動綠色發展刻不容緩。社會各界都需要為低碳經濟轉型做好準備,利用各種新技術,例如資源管理、數字化和智能解決方案等,實現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同時支持綠色人才的培訓,為各行各業的綠色轉型提供堅實基礎和增添動力。」
按此閱讀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暨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演講辭
《環境治理︰實踐與創新》探討綠色機構在可持續發展議程上的使命與責任
第一場專題討論題為《環境治理︰實踐與創新——探討綠色機構在可持續發展議程上的使命與責任》,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香港都會大學榮休校長、《香港志:自然.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卷主編黃玉山教授擔任主持。主講嘉賓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行政總裁黃碧茵女士、 V’air 低碳本地遊聯合創辦人及總監鍾芯豫女士、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創辦人及教育總監馬盷祺博士,以及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執行董事萬懷德先生。
五位嘉賓分別分享綠色團體如何擬定發展策略以實現各自組織的使命與願景,以及綠色團體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傳達保育訊息;亦討論了相關政策和法規對綠色團體的影響,綠色團體在香港所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最後,五位嘉賓對於希望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機構提出相關建議,並呼籲制定和落實健全的環境政策、策略和法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
從事環境科學研究超過40年的黃玉山教授提出三個改善環境的途徑:法治、科技,以及教育。黃教授認為綠色團體尤其在教育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倡議綠色團體持續為政府提出相關政策的建設性意見,大家共同努力,環保的神聖目的就一定能達到。
黃碧茵女士提出:NGO之間需要互相配合,取長補短,並制定長遠政策。要達到百花齊放,需要不同持份者多進行溝通商討,共同推動香港成為亞洲的可持續發展城市。
鍾芯豫女士提倡跨學科、跨界別的合作,讓不同行業及界別都認識到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透過各持份者的合作,獲得多贏局面,從而令全社會更加願意持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馬盷祺博士指出:環境問題要由人出發,環境教育者的任務是要透過教育啟發人們發自內心關注和重視環保,帶領人們走出戶外親身感受大自然,從而建立人對大自然的感情和愛。
萬懷德先生分享綠色團體在香港所遇到的挑戰,認為要達到短期目標及長遠願景,需要有足夠資金及資源支持。此外,要改變人們的心態和理念,教育至關重要,環境保護必須親手實踐。
《ESG : 挑戰與機遇》探討企業在綠色經濟轉型下的角色與責任
第二場專題討論題為《ESG : 挑戰與機遇——探討企業在綠色經濟轉型下的角色與責任》,由香港賽馬會持續發展部主管彭國禮先生擔任主持。主講嘉賓包括:信和集團助理可持續發展總經理郭鎧怡女士、香港海洋公園可持續發展部主管侯龔烟女士、香港太古集團可持續發展事務總監夏柏朗先生,以及華潤置地(海外)有限公司總設計師郭曉東先生。
彭國禮先生引導四位嘉賓就實現更廣泛的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承諾進行建設性對話,以協助締造發展和保育雙贏局面。
嘉賓們提出了企業在香港實施永續發展措施所面臨的一些主要挑戰,並建議政府可以如何在激勵企業優先實施環境、社會和治理措施以及綠色轉型方面發揮作用。
被問及對希望積極投入可持續發展範疇的香港企業有什麼建議時,郭鎧怡女士認為:實現永續發展不應是一個終點,而是一段旅程。因此,機構應該對保護地球保持熱情,並在過程中不斷學習。
侯龔煙女士建議:企業需要靈活變通,適應ESG的發展趨勢。企業可從節約用電和推動環保回收等小事做起,培養組織內部的保育文化。
夏柏朗先生表示:機構應保持「只管做」的精神,不要被這個議題的複雜性嚇倒。此外,機構不應只為滿足相關政策標準而推動永續發展,而應將ESG視為降低風險的解決方案和創造未來機會的可能途徑。
郭曉東先生提出三點建議:首先,企業應著眼於制定長期的ESG戰略,並輔以切實可行的計劃;其次,這些計劃應具體明確;最後,計劃一旦實施,就應投入最大的努力,以確保獲得最佳回報。
按此下載 英文版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