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新安縣志》為香港地方志文化源頭

香港一地自秦朝到晚清,先後屬番禺縣、博羅縣、寶安縣、東莞縣和新安縣管轄。新安縣是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自東莞縣劃分出的新縣,轄地包括今日的深圳及香港。直至英國佔領香港之前,香港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歷史上與香港有關的地方志有《粵大記》、《廣州府志》、《廣東通志》、《東莞縣志》、《新安縣志》等。其中與今日香港關係最為密切的,非《新安縣志》莫屬。 特別是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版的《新安縣志》尤具價值,因它問世20多年後,香港就被英國強佔。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教授認為,《新安縣志》是一本關於古代新安縣的百科全書,包含了大量歷史沿革、經濟、軍事、人物、文物、古蹟、藝文等方面的資料,是研究新安縣古代面貌的基本史料來源。從地理上看,明清時期的新安縣超過一半的土地屬於今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範圍。另外,香港位處新安縣南部,縣地大部分的海岸線和領海範圍都劃歸香港境內。因此《新安縣志》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現代香港地方志的文化源頭。《新安縣志》包含大量香港古代史的資料,是揭開香港本來面貌的最主要的歷史文獻。因此,不少研究古代香港史的學者都將《新安縣志》直接視為香港的舊志。

現存康熙和嘉慶兩版《新安縣志》雖然是研究古代香港的主要文獻,但香港開埠以來的發展則未記錄於任何方志之中。而嘉慶《新安縣志》距今已超過200年。
 

嘉慶版《新安縣志》包含大量香港古代史的資料,是揭開香港本來面貌的最主要的歷史文獻。(圖片來 源:新華網)
嘉慶版《新安縣志》包含大量香港古代史的資料,是揭開香港本來面貌的最主要的歷史文獻。


國家頒布法規訂立時限  香港修志步伐遠遠落後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任國家領導人對修志工作都高度重視。國家2006年頒布《地方志工作條例》,把編修工作納入法規,訂定各項原則及要求。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為各地編修工作定下階段性目標、任務及措施,並明確表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輪修志規劃工作,實現省、市、縣三級綜合年鍳全覆蓋。

然而香港的修志工作卻遠遠落後於全國的步伐。過往史書、志卷對香港的記載本已不多,香港被英國強佔後,修志的傳統更無以為繼。
 

重啟修志  歷史重任

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嶺南大學曾牽頭編寫《香港通志》,嘗試彌補近現代香港記錄之空白。內地地方志的編修,沿用傳統的官方修志的做法;台灣地區則採用「官民合修」方式,即政府提供經費和資料方便,用招標的方式委託學者主修。因應香港的具體情況,香港採用了「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學者主修」的民間修志模式。惟修志工程龐大,需大量人力、物力及資源支持,工程啟動十幾年未有明顯進展。
 

嶺南大學及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曾於  2007年啟動編修《香港通志》的工程。
嶺南大學及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曾於2007年啟動編修《香港通志》的工程。(圖片來源:嶺南大學)


在此期間,同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的澳門卻後發先至,由2008年底正式啟動《澳門地方志》編修工作。計劃耗資6億元,由澳門特區政府提供經費,支持修志。因此,香港重啟修志工作刻不容緩。這不僅有響應國家號召、緊跟全國修志步伐之義,更是傳承傳統文化,填補歷史空白之舉。

 

 

上載日期:202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