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香港科學館舉辦的大型恐龍展覽「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八大‧尋龍記」,在今年7月8日至明年2月22日,展出來自德國、瑞士及荷蘭的博物館及機構的珍貴化石真品及高完整度化石骨架等,結合科學研究,重構史前最大掠食性恐龍和最大的飛行生物。八組具代表性的物種包括暴龍、三角龍、棘龍、異特龍、西龍、梁龍、哈特茲哥翼龍和幼齡蜥腳類恐龍首次同場展出,吸引大批市民參觀。恐龍生活的地質年代屬於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及白堊紀,即2.51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那麼香港有沒有出土過恐龍化石?
全球各大州都曾有恐龍化石出土,例如美國西部的猶他州和科羅拉多一帶,盛產侏羅紀晚期的恐龍化石,被稱為「恐龍三角區」;加拿大西部的阿爾伯達省則有大量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化石;非洲東部坦桑尼亞則發現過侏羅紀晚期的恐龍化石。蒙古也是白堊紀早期到晚期的恐龍化石重要產地,1971年,來自美國的專家工作隊在戈壁沙漠發現一隻伶盜龍死前正在攻擊另一隻原角龍,成為恐龍會獵食其他恐龍的重要證據。此外,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甚至南極洲也曾有恐龍化石出土。近年新化石的主要發掘處,多來自印度、南美洲、馬達加斯加及中國,《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2008年6月22日,雲南省政府向特區政府贈送一具侏羅紀年代的恐龍化石,是內地首次將出土的恐龍化石贈予境外地區,該化石現放置於香港科學館作永久展出。
根據港大地球科學系名譽研究員、古生物專家龍德駿開設的專頁「香港化石-Fossils In Hong Kong」指,香港雖然含有古生代及中生代的地層,但至今仍然未有找到恐龍相關的化石。雖然暫未發掘到「港產恐龍」,但多年來香港發現的古生物化石也種類繁多,包括盾皮魚類、硬骨魚類、菊石、珊瑚、海百合、腕足類、腹足類及介形類,以及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等,主要分佈在新界東北部及大嶼山地區,尤以赤門海峽沿岸一帶最為豐富。香港首個被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是海中霸王、已滅絕的頭足類動物「菊石」,在1920年由一位業餘地質學家C.M. Heanley在鳳凰笏發現,後來化石被確認為香港獨有種,命名為「香港菊石」(Hongkongites hongkongensis Grabau 1923)。土木工程拓展處Facebook專頁中亦指,「香港菊石」更是東南亞地區首個發現的中生代化石,證明吐露港一帶的相關岩石層,是屬於侏羅紀時期的岩石。
另一項重要的香港化石發現,是由已故的康文署前博物館專家顧問(歷史)李作明教授在1980年於大埔船灣發現的魚化石(盾皮魚),是首次在香港出土泥盆紀時代(約3.7億萬年前),即比恐龍生活的時代更早的化石,也證明了香港的地質歷史,可追溯至大約4億年前。
至於香港首次經鑑定同屬恐龍時代的脊椎動物化石,則是約1.47億萬年前的魚化石「副狼鰭魚」。該副狼鰭魚化石多年前在荔枝莊被發現,再於2014年由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本科一級榮譽畢業生謝子旗在暑期研究時,從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收藏的荔枝莊餽集化石中發現。副狼鰭魚是中國東南部中鱭魚魚群(由多種古代魚構成的魚群)的主要成員,這次發現將副狼鰭魚的物種,甚至中鱭魚魚群曾出現的地理範圍,由福建一帶向南擴展約700公里至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香港地質調查組的專家認為,這次發現對香港古生物學的發展相當重要,認為假以時日,香港說不定可能找到恐龍化石。
要在香港找化石,未必需要攀山涉水。龍德駿去年向公眾透露,在熙來攘往的港鐵沙田站的雲石磚牆上,發現到有菊石、腹足類生物及珊瑚等上億年的史前海洋化石。龍德駿接受傳媒訪問時指,沙田站的雲石磚牆又稱大理石,屬天然石材,原本是深埋地底的石灰岩,經過高溫高壓後變質,但部分古生物有堅硬外殼承受高溫高壓,便得以保存,他推斷該批雲石的岩層年代超過1億年。除了港鐵沙田站,其他車站甚至私人屋苑及商場的雲石磚牆也不時發現到化石,在街上不妨細心留意一下!
上載日期:202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