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哪裏是最為香港的地方?來自不同地方或成長於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或山頂、或維多利亞港兩岸、或以往的虎豹別墅、荔園以至上環大笪地等。我將尖沙咀海濱選為最為香港的地方,有個人的原因,亦有過往學術研究的因素。

先說個人的,以前家住屯門,在港大攻讀博士時,地鐵尚未接通港大。當時前往港大,不外乎幾種方法︰第一,在西隧轉搭970或970X新巴,在港大西閘(今港大站A出口)下車;第二,在金鐘太古廣場前的巴士站,乘搭40或40M城巴,在港大東閘下車;第三,在香港站下乘紅色小巴前往港大。記起當時如沙甸魚般迫上巴士的青蔥歲月,不禁茫然。傍晚離校不需要趕時間,安步當車,從薄扶林快步下山,大半個小時,抵達中環天星碼頭。跟隨幾十年來市民遊客的足跡,輕身踏上天星小輪,既省下了搭車錢,亦稍為鍛鍊了身軀。渡過維港,眺望星空,橫顧維港兩岸,既思考今日研究香港的心得,亦稍稍神遊太虛,而得安逸。抵達尖沙咀天星碼頭,或在仍未搬離星光行的商務印書館九龍總店看看書,或穿過繁華的廣東道,直奔西鐵柯士甸站,直回家中。

假日時間,時與三五知己相約於尖沙咀天星碼頭對出的「五枝旗桿」會合。有「約喺五枝旗桿下等」記憶的朋友,應該年過30矣。何謂「五枝旗桿」?不同年代各有所指,起初是英國國旗、港英政府旗、九龍倉旗、海港城旗和天星小輪旗。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則改掛九龍倉旗、海港城旗、九倉電訊旗、香港有線電視旗、天星小輪旗。然而,約2017年左右,由於九龍倉公司先後出售九倉電訊和香港有線電視,因此「五枝旗桿」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旗、香港特區旗、九龍倉旗、海港城旗、天星小輪旗。「五枝旗桿」成為香港其中一個地標。

個人人生來說,面向維港的舊香港藝術館曾經是拍拖勝地,尖東海濱亦曾為結婚照留影之處,對於尖沙咀海濱的認識,流於感性,而少有實際深入的認識。直至2017年,受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的寶貴資助,開展了對尖沙咀海濱發展和歷史的學術研究,才對這地方有更深入的認識。如果說香港的發展起於航運,戰後發展旅遊、零售消費等服務性行業,一條約四公里長的尖沙咀海濱,可說是香港百多年來發展的縮影,更是歷史的活化石。

1860年,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後,該區長期為英軍駐紮之地。直至1874年甲戌風災大幅破壞九龍半島西岸後,亞美尼亞商人遮打(Catchick Paul Chater)以巨資投得尖沙咀西面沿海土地,即今日尖沙咀廣東道以西土地,發展貨運及倉庫業,成為九龍倉發跡之地。
 

19世紀明信片以九龍倉貨運碼頭為香港景點之一。
19世紀明信片以九龍倉貨運碼頭為香港景點之一。


來往港島和尖沙咀的渡輪,起初不是以普羅市民為服務對象,而是為九龍倉員工上下班的交通需要而設。天星小輪(The Star Ferry Company)前身—九龍小輪公司(Kowloon Ferry Company)的創辦人、印度巴斯商人米泰華拉(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開始為九龍倉員工提供點到點的客運服務,並在1880 年開始以名叫Morning Star 的輪船提供來往中環畢打碼頭至九龍角(Kowloon Point)的客運服務。其後九龍小輪公司更擊敗競爭對手,在1890 年代初開始壟斷接載九龍倉員工客運服務的合約。米泰華拉在港營商多年,開始打算回印度退休,由於他與九龍倉關係密切,最終促成他在1898 年4 月5 日將其公司名下所有輪船售予九龍倉,並成立今日的天星小輪公司。
 

尖沙咀火車站大樓(中)與前方尖沙咀天星碼頭、背面的半島酒店及訊號山形成1976年前尖沙咀海濱富有特色的風景線。攝於1950 年代。
尖沙咀火車站大樓(中)與前方尖沙咀天星碼頭、背面的半島酒店及訊號山形成1976年前尖沙咀海濱富有特色的風景線。攝於1950 年代。


尖沙咀海濱曾經是香港海陸空的交通樞紐。陸︰連接香港和廣州兩地的九廣鐵路英段和華段先後在1910年和1911年通車,但至1916年,尖沙咀火車站大樓及月台才落成,不但成為九廣鐵路的九龍總站,亦是歐亞鐵路的東方總站。1920年代,為了服務從天星小輪落船後前往九龍各區的乘客,尖沙咀巴士總站亦啟用;海︰除了天星小輪外,還有在天星小輪停駛後而又要趕搭九廣鐵路頭班車的港島區市民,便需要乘搭俗稱「嘩啦嘩啦」的水上的士前往尖沙咀。大郵輪停泊於海運大廈碼頭,今日備受歡迎的觀光中式帆船「鴨靈號」(Dukling)和「張保仔號」(Aqua Luna),亦以香港文化中心對開的九龍公眾碼頭為出發地;空︰在國際航班接駁尚未頻繁、香港國際機場尚位於九龍城啟德的年代,乘搭郵輪或火車抵港的外國遊客,都喜歡入住1928年開幕的半島酒店。半島酒店地下大堂曾是旅行社和航空公司服務檯雲集之地,單層航空公司穿梭巴士便不時來往酒店正門和啟德機場之間。
 

尖少咀道詳圖,載於1960年華僑日報出版的《香港年鑑》,可見當時尖沙咀西南一角,為九龍半島交通樞紐,匯聚天星碼、巴士總站和廣九鐵路總站。
尖少咀道詳圖,載於1960年華僑日報出版的《香港年鑑》,可見當時尖沙咀西南一角,為九龍半島交通樞紐,匯聚天星碼、巴士總站和廣九鐵路總站。


1950年代的禁運打擊了香港轉口港的活動,1972年葵涌貨櫃碼頭的落成,亦使九龍倉碼頭和藍煙囪貨倉碼頭的重要性減低,所以九龍倉在1960年代起將原來九龍倉碼頭用地,逐步發展為今日稱為海港城的大型購物商場。1971年,太古洋行將藍煙囪貨倉碼頭用地售予新世界發展,後者在1978年建成新世界中心。新世界中心其後重建,並在2018年開幕,稱為Victoria Dockside。不論「海港」還是Dockside,都反映了尖沙咀海濱過往作為貨運碼頭中心的歷史。另一方面,尖沙咀火車站及其通往旺角的多條鐵路軌,完全佔據了梳士巴利道以南的沿海土地。戰後九龍市區可供發展用地日形短絀,上述土地成為港府爭取發展的用地。此外,港島區既有維多利亞公園和第二代香港大會堂這些休閑及文娛康樂設施,隨着九龍市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亦有在上述用地興建九龍版維園和大會堂的呼聲。因此,當局最終在1976年完成拆卸火車站及所有連接火車站路軌的工程。
 

1970年代中的明信片,可見拆卸前夕的尖沙咀火車站。
1970年代中的明信片,可見拆卸前夕的尖沙咀火車站。


當時香港社會有保留整座尖沙咀火車站大樓的呼聲,認為可以保留大樓外牆,成為未來九龍版大會堂富歷史感的建築特色,或作為未來「地下化」的九廣鐵路的九龍總站大樓,以繼續服務於乘搭天星碼頭到達尖沙咀的乘客。然而,這些建議都沒有實現,整座火車站大樓拆卸,只保留鐘樓,成為1989年建成的香港文化中心前的地標。2004年,九廣鐵路的尖沙站啟用,鐵路大堂位於地下,其最接近舊尖沙咀火車站的出口則位於中間道。舊日發展的設想,以不同的面相呈現眼前。
 

1970年代的尖沙咀海濱,可見圖右端中間位置是已拆卸的藍煙囪貨倉碼頭,後成為新世界中心的所在地。
1970年代的尖沙咀海濱,可見圖右端中間位置是已拆卸的藍煙囪貨倉碼頭,後成為新世界中心的所在地。

 

1980年代中,左方可見星光行,右方為興建中的香港文化中心。
1980年代中,左方可見星光行,右方為興建中的香港文化中心。

 

1980年代末的梳士巴利道,遠方可見新世界中心,其與太空館之間的空地正在興建地下商場—名店城。新世界中心和名店城均已拆卸重建。
1980年代末的梳士巴利道,遠方可見新世界中心,其與太空館之間的空地正在興建地下商場—名店城。新世界中心和名店城均已拆卸重建。



改寫自蔡思行著︰《尖沙咀海濱︰歷史、城市發展及大眾集體記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年)

 

 

作者:蔡思行(執行總編輯)
上載日期:2021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