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如果要選一個最能代表香港的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然而,如果要問一個從來沒有來過香港的外國人,讓他可以說出一個他認識的華人名字,或者就是Chinese Kung Fu, Bruce Lee! (中國功夫,李小龍﹗)

收藏家吳貴龍兄可說是我的忘年交,雖然我倆收藏的志趣不同,但那一股收藏癮、為承傳文化歷史命脈,而不惜工本,去克服有限收納空間的困難,以盡收自己喜歡的歷史收藏品,大家都是一樣的。吳貴龍主要收藏郵品、車票和舊照等,但他最喜歡收藏的對象之一,便是與他剛好均有「龍」字的武打名星—李小龍。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於1940年生於美國三藩市,是香港粵劇丑生李海泉之子。年少時在香港讀書,從葉問學習詠春拳,成為他後來自截拳道的武術基礎。1970年,正在美國荷李活發展而失意的李小龍,獲香港嘉禾電影公司鄒文懷邀請,返回香港主演他回港後首套拍攝的功夫電影《唐山大兄》。電影在1971年上畫,累計票房收入達300萬港元,創當時香港票房紀錄。
 

1971年11月6日晚上,嘉禾公司為《唐山大兄》在翠園酒家舉行慶功宴,李小龍(中)與劇中演員苗可秀(左)、飾演女主角巧梅的衣依(右)合照。(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1971年11月6日晚上,嘉禾公司為《唐山大兄》在翠園酒家舉行慶功宴,李小龍(中)與劇中演員苗可秀(左)、飾演女主角巧梅的衣依(右)合照。(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相見歡,李小龍(左)與鄒文懷(右),後方向後望者為著名小說家倪匡。(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相見歡,李小龍(左)與鄒文懷(右),後方向後望者為著名小說家倪匡。(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唐山大兄》打響了嘉禾的名堂,幕前有李小龍,幕後有導演羅維。據羅維口述、倩穠筆錄《影圈生涯四十年》的記載,原本邵氏電影公司做導演的羅維,原本每部電影的酬金為16,000港元,同樣出身自邵氏的嘉禾老闆鄒文懷慧眼識英雄,以每部電影50,000港元的片酬簽羅維過檔。羅維不是見錢開眼,他指出當初便是鄒文懷邀約他加盟邵氏,沒有鄒文懷,就沒有他羅維當時在影壇上的地位,因此他加入嘉禾可說是知恩圖報之舉。然而,當時嘉禾草創,演員、道具等均缺,因此只能登報招聘新人。而最終的獲聘者,就是起初只憑相片被工作人員認為「肥嘟嘟不好看」差點落選,而當時真人纖穠合度,芳齡17歲從事打字員的苗可秀﹗羅維形容她是「枱底下挑出來的嘉禾公主﹗」

苗可秀原名陳詠嫻,而藝名是她在嘉禾年代,由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替她所取的,嘉禾英文名(Harvest)正是苗的意思,苗可秀即代表越來越美麗。
 

苗可秀與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右)相談甚歡。(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苗可秀與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右)相談甚歡。(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電影《唐山大兄》與《精武門》的編劇是著名作家倪匡,但是在《唐山大兄》拍攝時,羅維與李小龍都對劇本做了某程度的修改,而倪匡因與邵氏有合約在身,便要求電影列表上不能掛上倪匡的名字。
 

羅維《影圈生涯四十年》(蔡思行藏)
羅維《影圈生涯四十年》。(蔡思行藏)


1972年3月21日,李小龍攝於海運大厦頂層露天停車場(今海港城「海運觀點」位置),為嘉禾電影拍攝宣傳照。他與苗可秀及衣依登上太古豪華郵輪「珊瑚公主號」,拍下一系列的經典照片。海運觀點在2017年10月23日對外開放,設有李小龍事蹟徑的牌匾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吹着海風,一同懷緬昔日武打名星李小龍的風采。李小龍在電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應是《精武門》中,李小龍飾演的陳真,見到黃浦公園門前「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木牌,兼受到守門人及日本人的挑釁,最終激發民族義憤,踢毀木牌。
 

李小龍在海運大廈停車場行catwalk,背景是1969年開幕的香港酒店。(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李小龍在海運大廈停車場行catwalk,背景是1969年開幕的香港酒店。(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李小龍憑欄望遠,左後方是霍英東和何鴻燊等投資興建、在1967年落成的星光行,右後方是後來在1976年拆卸的尖沙咀火車站大樓。(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李小龍憑欄望遠,左後方是霍英東和何鴻燊等投資興建、在1967年落成的星光行,右後方是後來在1976年拆卸的尖沙咀火車站大樓。(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武無第二,文無第一。如果要說最能代表香港文學的作品,可說是言人人殊。然而,如果執取反映民族氣節這一點上,金庸的武俠小說可說是其中的表表者。以往香港預科課程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便選取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作為撰寫讀書報告的閱讀材料之一。雖然當年讀書年代未有幸安排《射鵰英雄傳》作為讀書報告功課的對象,但金庸先生撰寫「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本小說,在高中時代便由頭到尾閱讀了好幾遍。或許有讀者喜歡金庸撰寫各種各樣的武功招式,或他繼承自傳統中國武林體系而加以整合的武林門派系統。對我個人來說,則更被「俠之大者」—郭靖所吸引。郭靖的武功在金庸小說中未必最高,但他如孟子所說般充滿「浩然之氣」,即使他自少在蒙古大漠成長,但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宋人的身份,知道成吉思汗要南下侵宋,郭靖拒絕跟從。這才成為他貌似笨拙,但能收服心性聰明的黃蓉的基礎之一。
 

三育圖書文具公司版的《射鵰英雄傳》封面。(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三育圖書文具公司版的《射鵰英雄傳》封面。(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金庸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1955年2月8日起在《新晚報》連載,而與他同期的梁羽生則在1954年1月20日起在《新晚報》發表部連載小說《龍虎鬥京華》。金梁二人可說是一時瑜亮,開展了香港新派武俠小說的流派。而金庸另一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則在1957年至1959年在《香港商報》連載,期間由三育圖書文具公司每逢蓄足五回內容後便結集出版一冊,前後總共出版了16冊,這亦成為香港、內地和海外收藏家追逐收藏的金庸舊版小說之一。

首部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的電影正是曹達華(飾郭靖)、容小意(飾黃藥師妻子與黃蓉)等人主演的《射鵰英雄傳》,其上集在1958年上映,由峨嵋影片公司出品。單單以該年10月23日至29日七天的首輪公映計算,共播映場數達200場,觀眾人數有135,839人次。曹達華有「銀壇鐵漢」之稱,向來以飾演正派角色為主,正好與郭靖凜然正氣相配合。至於首套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的電視劇亦是《射鵰英雄傳》,由佳藝電視在1976年4月12日起首播。
 

1958年《射鵰英雄傳》戲橋。(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1958年《射鵰英雄傳》戲橋。(收藏家吳貴龍先生提供)

 

 

作者:蔡思行(執行總編輯)
上載日期:2021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