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2022年初夏經歷了反反復復的新冠疫情,我們有的從安陽出發,有的從深圳出發,有的從香港出發,最終在捷勝鎮沙坑村齊聚。這一次我們要在村子西南面的沙地和山地進行考古調查。

2021年12月,南科大地空系的師生使用無人機載光學雷達(LiDAR),掃描了沙坑村西南區域。這種雷達會發出激光到地面或樹木葉子,感應器會接收反射回來的信號。下一步,我把光學雷達的數據輸入地理信息系統裡,讓電腦實時演算出地貌模型。不過,這是一個現代的地貌模型。我們還需要到田野調查,一方面採集地表遺物,一方面要尋找文化層,記錄文化層距離地表的深度,然後修正現代地貌模型,從而得到一個古代地貌模型。

沙坑村西南地貌模型
沙坑村西南地貌模型及高程數字模型(DEM)。

在前往田野調查之後,我們要準備一份帶網格的圖紙,以便現場記錄遺物或文化層位置。網格是一個邊長逐級遞減的方格矩陣,一級方格代表了長寬各1000米,二級的是100米,三級的是10米,因此稱為「級差網格」。我們在沙坑村文化博物館設置了一個網格原點,整個網格系統都以原點為中心擴展至四方。

我們在沙坑村文化博物館設置了一個網格原點,整個網格系統都以原點為中心擴展至四方。
整個網格系統以沙坑村文化博物館的網格原點為中心擴展至四方。

2022年6月,調查隊每人手持一份網格圖紙,走到滿是蚊蟲的樹林裡和坑坑窪窪的沙地上調查地表情況,尤其注意是否有古代遺存和原生文化層。起初幾天時有雷暴陣雨,地表大範圍積水,沒能發現有新的信息,我們稍有失落。到了第5天,我們調查沙地中部區域,一踏進那個區域,地表上即可看到史前陶片,主要有夾砂深灰陶腹片、夾砂紅陶腹片、夾砂黃棕弦紋口沿等,可辨器形是釜。看到大面積散落史前遺物,隊員們甚是鼓舞。

調查隊每人手持一份網格圖紙,走到滿是蚊蟲的樹林裡和坑坑窪窪的沙地上調查地表情況,尤其注意是否有古代遺存和原生文化層
調查隊每人手持一份網格圖紙,走到滿是蚊蟲的樹林裡和坑坑窪窪的沙地上調查地表情況,注意是否有古代遺存和原生文化層。
夾砂深灰陶腹片
夾砂灰陶片(左)及草拌泥燒土。

地表遺物固然是重要的線索,顯示這區域有古代人類的活動痕跡,甚至是生活聚落。然而這個地方歷年有大規模挖沙、搬沙和取礦(據一位村民說,數十年前在一處山上取石英礦)等地形改造活動,不少遺存已散失或失去原來的層位關係。要確定這個區域是否有遺址,最有效的「鐵證」是原生文化層。

普遍而言,古代地層在地表以下,那我們在廣大的空間中,要選擇哪裡往下挖呢?

挖樹坑。

我曾在一片小樹林裡,看到有幾個樹坑。樹坑距離地表散落陶片的區域不遠。我心想:「如果附近有挖沙的活動,把下層的陶片挖到地表,而樹坑的位置在沒有擾動的範圍內,樹坑裡一旦發現陶片,那麼就有初步線索發現原生文化層。此外,清理樹坑的人力成本較低,能省卻不少功夫。」

如是者,我讓兩小組隊員在東邊和西邊各清理一處樹坑,留意樹坑的剖面有沒有文化遺存。很快,西邊組傳來捷報。她們在距離地表1米的深度發現了深灰色沙層,沙粒稍小,結構疏鬆。在深灰沙層裡還發現了夾砂陶片,與地表採集的相似。深灰沙層之下還有一層紅褐色沙層,也發現有夾砂陶片。後來東邊組回饋,清理出灰色沙層及紅褐沙層,沙層剖面有夾砂陶片。這是很好的結果!東西兩處樹坑直線距離約100米,兩組均發現了相同的地下情況:在距離地表約1米的位置出現灰至深灰色的細沙層,厚約20-30公分。深灰細沙層下還有一層約10-15公分厚的紅褐細沙層,再下便是淺棕色粗沙層。夾砂陶片出在深灰細沙層與紅褐細沙層之中,其他層位不見。這些信息代表著,深灰細沙、紅褐細沙是兩層的原生文化層,可能自成一個文化體系或是一個大文化的內部時代差異。

深灰細沙、紅褐細沙是兩層的原生文化層
深灰細沙、紅褐細沙是兩層的原生文化層,沙層剖面有夾砂陶片。
筆者在現場取沙樣
筆者在現場取沙樣。
細沙層
不同細沙層的散沙樣本。

這支調查隊以女生為主,她們在濕熱的沿海樹林裡工作,忍受了陽光和暴雨,從調查第一天到最後一天沒有說過半句厭倦的話。這次是我第一次帶隊調查,正因為有她們的支援,讓調查得以順利完成。藉此機會,我由衷感謝她們的鼓勵和支持。

調查隊留影。
調查隊留影。

至此,整個項目進行了一半。2022年下半年,我們會組織發掘隊再到當地進行試掘和正式考古發掘。有關沙坑文化的謎團有望在下一階段得以解答。

 

 

 

撰文日期: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