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誰能想到在粵東一隅的半島上,山丘西南部的沙地之下,埋藏了數千年前的文化。古人曾在這片沙地打磨石器,燒製夾砂陶器,隨著技術發展進而冶鑄銅器;用做好的石器製作衣服,用土木建房。他們就在這片沙地上寧靜地生活著……

時間來到20世紀30年代,芬戴禮神父(Daniel Finn, S.J.)和他的學生與麥兆良神父(Raphael Maglioni)來到廣東省汕尾市捷勝鎮沙坑村西南一帶,採集和發掘了一些史前陶器、石器和銅器等遺物。後來麥神父留在沙坑村展開長達10年的考古調查和研究。

芬戴禮、麥兆良與沙坑村村民的合影。
芬戴禮、麥兆良與沙坑村村民的合影。(網上圖片)

近百年後的今天(2021年12月26日),我們追踪麥神父的步跡,來到沙坑村西南的海岸。這支調查隊由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組成,應用考古學、人類學、海洋動力學、地球空間物理、遙感等知識,目標是更立體地認識粵東地區古環境與史前文化。

調查隊由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組成,應用考古學、人類學、海洋動力學、地球空間物理、遙感等知識,目標是更立體地認識粵東地區古環境與史前文化。
調查隊由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組成,應用考古學、人類學、海洋動力學、地球空間物理、遙感等知識,目標是更立體地認識粵東地區古環境與史前文化。

我們從現在的海岸線往北推進,在南北長500米以上的大片沙地沿途觀察。大體而言,這裡的沙粒的細度不一,越靠近海岸線,沙粒越細越純淨,顏色越均勻,反之亦然。這片沙地既有自然形成的痕跡,如粗細相間的沙粒堆積層次,也有現代擾動的跡象,聽本地人說,這裡時有挖沙的活動。因此我們首先面對的一系列問題是:沙地到底有多大範圍?哪個區域是原生堆積的沙粒?從地表至哪個深度到達史前的地面?古人生活在哪個範圍?麥神父當年發掘的地點具體在哪裡?

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亟待回答,這不是一天半天就能解答。我們需要多角度的證據,組成一條證據鏈,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支調查隊將持續在汕尾工作,期望能為粵東考古貢獻幾分。

今天愈來愈多的學科提倡多學科結合,考古學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機遇。同時,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應用前沿方法最終需回到考古學的問題上,否則很容易陷入為使用技術而使用的誤區。
 

 

 

撰文日期:202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