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香港淡水資源缺乏,歷史上多次發生水荒。二戰以後,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商業的發展,矛盾更加突出。1963年香港出現60年來最嚴重的水荒,全港水塘存水僅夠43天食用。6月1日,香港政府宣布限制用水,每隔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這一措施一直維持到1964年5月27日颱風維奧娜帶來暴雨後才終止,長達整整一年。

在此之前,香港中華總商會和工聯會曾多次向廣東省反映香港的供水困難,得到正面的回應。1960年11月15日,廣東省寶安縣人民委員會代表與香港當局代表簽訂協議,每年由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50億加侖,水費為每1,000加侖人民幣1角。但這仍然不能滿足香港的需求。

1963年香港出現嚴重水荒以後,廣東省同意香港政府用輪船從廣東運輸淡水到香港救急。同時,中英雙方都在探討長遠的解決辦法。1963年5月24日,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梁威林向香港政府提出數個從内地取水的辦法。其中一個辦法是興建一條輸水管,將東江水抽取至深圳水庫,然後把東江水送到香港。香港政府對此極感興趣。1963年6月13日,港督柏立基(Robert Black)致函殖民地大臣,表示引入東江水是穩定香港供水至關重要的方案,希望英國駐北京大使可以向中央人民政府表達香港政府的想法。1963年6月18日,英國駐北京大使接觸中央人民政府,提議就東江水供港事宜展開會談。

在中英雙方多次接觸之後,周恩來總理下令修築東江—深圳供水工程。1963年12月8日下午,他在廣州陶鑄家中,聽取廣東省水電廳廳長劉兆倫關於工程方案的彙報,並同陶鑄、陳郁、程子華、曾生等談話,指出:「香港居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我們自己的同胞,供水工程應由我們國家舉辦、列入國家計劃,不用港英當局插手。」「向香港供水問題,與政治談判要分開,不要連在一起。」並指出:「所謂事實上連在一起而公開的又不連在一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供水計劃可以單獨進行。」他僅要求工程建好後,採取收水費的辦法,逐步收回工程建設投資費用。「水費應該實行經濟核算,每一吨收一角錢(人民幣)可定下來,不要討價還價。」

香港政府十分關注東江水工程進展情況。1964年1月23日,港督柏立基致函殖民地大臣,指東江水工程的進展令他喜出望外,中方的無私態度使他不禁覺得將來中方會要求回報,例如在香港派駐代表。1964年3月16日,柏立基在定期彙報中再次談及東江供水工程:「中方不單努力地避免衝突,他們還準備好與香港政府合作。最突出的例子是香港自1963年5月開始的缺水問題。他們提供了設施,讓香港的油輪可以往來珠江取水。這個安排運作順利,而且肯定是無比重要的。沒有這個安排,我們的情況將會非常嚴峻。中方放棄了借此機會炒作宣傳,最近他們還宣布決定自行建設一條引水道,將東江水引到深圳水庫,目的是使深圳水庫能向香港增加三倍供水量。直至現在,他們再次沒有將此作為政治籌碼。」

1964年4月22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代表與香港當局代表簽訂了《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協議》,規定廣東省人民委員會開展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於1965年3月1日開始,由深圳文錦渡附近供水站供給香港、九龍淡水,每年供水量定為6,820萬立方米,水費標準為每一立方米人民幣1角。

1965年2月27日,廣東省副省長林李明在東江—深圳供水首期工程竣工典禮上剪綵。後排右起為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王寬誠、香港工聯會會長陳耀材、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高卓雄等。(圖片由作者提供)
1965年2月27日,廣東省副省長林李明在東江—深圳供水首期工程竣工典禮上剪綵。後排右起為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王寬誠、香港工聯會會長陳耀材、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高卓雄等。(圖片由作者提供)


1964年工程建設初期,在我國遭受自然災害、經濟尚未復興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從援外資金中撥款3,800萬元,確保了工程的順利進行。首期工程於1965年3月1日竣工,並在當年就向香港供水6,000萬立方米,佔當時香港全年用水量的三分之一。為了滿足香港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三次進行擴建,累計耗資逾20億元。1994年底,第三期擴建工程完工後,對香港的供水能力增至11億立方米。

「東深」工程始終堅持把有限的淡水資源優先供給香港。1983年廣東大旱,當地居民用水緊張,有的工廠被迫停產,但香港依然24小時無限制供水。據香港水務署統計,1960年12月至1996年6月底,內地向香港供水總量達91.59億立方米。長期以來,香港很大部分淡水依靠內地供應。例如,中國內地輸往香港的水量1995年為6.9億立方米,佔當年香港耗水量(9.19億立方米)的75%;1996年為7.2億立方米,佔當年香港耗水量(9.28億立方米)的78%;1997年為7.5億立方米,佔當年香港耗水量(9.13億立方米)的82%。

 

 

 

作者:劉蜀永教授(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委員)
撰文日期:2021年9月16日